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为送女儿出国留学借了7万元,出国后的女儿却就此消失,21年后父母临终前得知在德国已经成了教授,可怜父母在家日夜思念担忧,以为孩子遭遇了不测。 (信息来源:老夫妻双双患癌,女儿留学失联17年:“能弄清楚她的状况死也瞑目了”_媒体:津云 2020-06-1917:10;辽沈晚报) 2020年,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发酵:一对辽宁老夫妻身患癌症,临终前最大的愿望竟是见失联21年的女儿一面。这位女儿,曹茜在德国成为了大学教授,却与父母断了联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咱们得追溯回20年前的辽宁,那时候,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曹肇刚和刘玉红夫妇,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顶住压力,将全部的爱倾注在独生女曹茜身上。他们省吃俭用,甚至放弃了要二胎的想法,只为给曹茜创造最好的条件。 曹茜,正如父母的期望,从小就是个学霸,一路顺风顺水,是亲戚朋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奖状堆满了家里的柜子。父母对她很自豪,对她期望也蛮高的。曹茜心底里总有一股想要去远方闯荡的冲动。 高考填报志愿时,矛盾第一次爆发。曹茜向往南方,渴望更广阔的天地,而父母则希望她留在身边,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曹茜最终还是同意了,选择了离家里不远的辽宁师范大学。这,或许是他们关系裂痕的开始。 在大学,曹茜学习依旧出色,但她话变少了,跟家里人的交流也渐渐少了。家长觉得孩子学业负担重,所以没怎么管束。大二那年,曹茜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她得到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这个机会,对曹茜来说是梦想的实现,对曹肇刚夫妇来说,却是难以割舍的痛。 家长们既希望扶持女儿,又对她孤身在外的安全感到担忧。最后,他们凑了7万块,把曹茜送上了去德国的飞机。那时候,他们真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永远的。 在德国,曹茜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学业的压力和经济的拮据,她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打工。她跟爸妈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少,聊天内容基本上就是围绕生活费和学费打转。父母开始觉得女儿好像只把家当成了钱袋。 2003年,非典爆发,曹茜突然与父母失去了联系。这让他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担忧,他们害怕女儿遭遇不测,却无力跨越重洋寻找。漫长的等待中,他们备受煎熬,每天以泪洗面。近一年后,曹茜的电话终于打来了。 她没说明为什么突然失了联系,一开口就问人要钱。曹肇刚压抑已久的怒火爆发了,脱口而出:“为什么不联系家里,我以为你死了呢!”曹茜直接挂了电话,一句话都没说。这通电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茜这20年来一直没跟父母联系。而曹肇刚和刘玉红夫妇,则在无尽的思念和担忧中,相继被查出患有癌症。临终前,他们最想的就是和女儿见一面,好好问问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他们向媒体求助,希望能靠大家的力量找到曹茜。 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在德国的华人伸出援手,寻找曹茜的下落。最近听说,曹茜在德国一所大学当上了终身教授,生活挺滋润。尽管两位老人已经过世,但他们始终没有和女儿再聚一次。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家庭里沟通不畅和误会重重的情况。曹茜的出国留学,原本是追逐梦想的旅程,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与父母渐行渐远的悲剧。 爸妈的爱,不求回报,但有时也会让人感觉压力挺大的。他们把所有都给了女儿,可没想到女儿也有自己的梦想和独立的心愿。而曹茜,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也逐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耐心和理解,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圆满,让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亲情与梦想,该如何维系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人生课题。 这个故事令人心碎,也引人深思。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珍惜亲情?沟通是桥梁,理解是纽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亲情悲剧的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