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杨育才,抗美援朝11年后还是副连长,甚至还去地方转业,毛主席听说后眉头一皱,问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才升了一级?”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1953年夏,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志愿军为打破僵局,决定发起一场惊天动地的突袭行动,代号金城战役,被誉为“王牌”的白虎团驻扎在二青洞,成为此次行动的关键目标。 侦察连副连长杨育才临危受命,带领仅12人的突击分队,化装成韩军深入虎穴,这位少年时饱受磨难的娃娃兵,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敏,带领战士们步步惊心,度过重重险关,路遇“活口”、被敌哨兵盘查,险象环生却又峰回路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接近了目标。 经过一番缜密部署,突击组分头行动,枪声大作,手榴弹此起彼伏,杀声震天,不到半小时,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以志愿军的胜利宣告结束,97名敌军丧生,19人被擒,一面李承晚亲题的“虎头旗”也成为战利品,整个战斗中,突击分队仅1人轻伤,这场以“智取”著称的经典战例,让杨育才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战后他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获颁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等荣誉,掌声和鲜花铺满凯旋之路。 而面对如潮的赞誉,这位睿智的战士却显得异常冷静,在全军英模大会上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杨育才军旅生涯的巅峰时刻,然而命运却在暗中布下重重关卡。 回国后,杨育才像大多数战士一样,选择了默默无闻,他始终牢记使命在基层,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然而一个出身论的结,让他这匹千里马久久被围在副连长的位置上,原来早年被迫当过国民党的传令兵,成了他难以逾越的障碍。 十一年来,杨育才恪尽职守,为人师表,带领战士生产和训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逢年过节亲自下厨,和战士同甘共苦,然而功高不赏,命运弄人,年仅不惑的他,却面临转业的窘境,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边疆战士,此刻却无奈地接受着现实的捉弄。 就在人们逐渐淡忘这位传奇英雄之时,1963年,杨育才的故事再次被搬上舞台,山东省京剧团呈现了京剧《奇袭白虎团》,再现了这位侦察英雄的非凡事迹,这部剧在全国掀起轰动,周总理盛赞之余,力荐给毛主席观赏,剧中“严伟才”的英勇善战让毛主席十分欣赏,由此引发了对其原型杨育才的关注,命运之轮就此开始转动。 当毛主席得知,这位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在归国十一年后却仍默默无闻地当着副连长,甚至即将被转业,不禁皱紧了眉头,这样的安排如何服众?对杨育才的不公遭遇,伟大领袖感同身受。 济南军区的领导在毛主席的再三询问下,如实汇报了杨育才的情况,出身问题,成为这位战斗英雄晋升之路的最大绊脚石,在那个特殊年代,政审的无情橡皮图章,几乎抹杀了杨育才的一切功绩,他不仅长期被困在基层,而且前途渺茫,甚至面临转业的命运。 毛主席听后连连摇头,喟然长叹,他认为,一个人的过去并不能定义他的未来,更不应成为埋没人才的理由,历史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杨育才的奉献和功勋才是衡量一个军人的硬指标,伟大领袖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击碎了禁锢英雄的枷锁,推动组织彻底改变对杨育才的看法。 从此,这位饱经沧桑的战士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组织破格提拔杨育才,从副连长到副师长,三级跳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和奉献,他先后出任中央军委委员、党的九大和十大代表、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多次率中朝友好代表团出访朝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没有辜负杨育才,他用后半生的辉煌回应了组织的重托,即使退休后,这位老兵仍然初心不改,马不停蹄地奔走在革命传统教育的道路上。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为几十万青少年讲述峥嵘岁月里的革命故事,用自身经历诠释信仰的力量,杨育才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动人篇章,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成为备受青年学子敬仰的楷模。 1999年5月,年近古稀的杨育才溘然长逝,带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感恩和对信仰的永恒坚守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杨育才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作为一名普通战士,他以非凡的胆识和睿智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同样令人肃然起敬。我在罐头搞创作 信源:百度百科:杨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