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科举考试的童生考——曾国藩为何成为跳舞的佾生

岑岑说历史 2024-08-23 02:13:18

什么是童生

但凡参加科举的就是童生,不需要通过县试、府试。 实际上,通过县试和府试也没有半点用,要是没考上,下次还要从县重新考。

各级考试的通过名额

每次考试的录取秀才的名额是固定。根据县的大小而定。分别是8-25人。 也是说最多一个县一次可以考取25名秀才。

那么县试和府试的通过名额是多少呢?

乾隆九年作了明确规定。 每录取一个秀才。 州县可以通过60个考生。 府通过30个考生。 如果一个县有25个秀才名额。那么县试1500人可以过关。府试750个人过关。

这个数字是相当大了。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参加高考的时候,那个时候要通过会考才能考试。 一个县有资格参加的人也就700人左右。

科举发榜图

就这么放水了,还是很多人不满意。 当时的直隶总督高斌,乾隆高贵妃的爹。表示反对。 每个县参加考试的有经常超过1万人。 太多的人连参加院试的资格都没有,太丢人。

建议皇帝不要限定名额。 能把话写清楚的人就给予通过。 乾隆考虑了很久,决定给岳父个面子。 取消名额。

但是这样就坏事了,县考和府考分别是知县和知府负责的,他们是地方官。需要和地方搞好关系。 对于考试他们也是能放尽量放。 这样一来参加院试的人太多了。 搞得负责的学政大为不满。 但是学政组织考试,需要地方支持,每次也拿了地方不少好处。 也只能捏着鼻子了。

科举发榜

案首

在县考中,考第一的人叫县案首,在府考中第一的叫府案首。 很多人说考中案首就相当于考中秀才了。 这是大谬。 县考,府考,院考。一个也不能少考。

案首能考上秀才是潜规则。 不是规定。 每次学政组织考试的时候,吃的,用的,睡的,拿的,都是县里负责的。 每次25个名额, 县太爷推荐几个怎么了? 基本上学政都会给县太爷这个面子。但这个不是规定,只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官场游戏。

到了晚清,南海县知县杜凤治日记记载了多次, 其他县令,把县案首明码标价卖掉的事情。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卖。 但是他曾经和学政闹过矛盾。

有一次学政觉得杜凤治送的不够多,就把县试的前十名,只录取了二个。 搞的杜凤治非常的不满。 在日记里骂了他几天。

甘肃学政叶昌炽在当地组织考试的时候,就发现当地送上来的案首,400字的文章只写了200字,而且狗屁不通。就把这个案首丢弃了。

当地的知县听说后极为愤怒,直接写信开骂:“我们这里地处偏僻,人才就这水平。你眼界太高,我们供不起”。然后把本次按惯例要送的例银减少了一半。

通过县试和府试后,这次没考过,下次能直接参加院试吗?

不能。每次都必须从县试重新考,佾生除外。

我们以晚清的曾国藩为例。 他考过7次秀才。 经验丰富。 他第一次就考取的府试第七名,但是院试一直没有通过。 他每次都必须从县级开始考取。

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和他的父亲一直一起考试。 直到第六次考试的时候,父子双双上榜, 不过他的父亲上的是红榜,曾国藩上的是黑榜。 学政觉得曾国藩的文章,连文理都不通,就特意把他的卷子贴了出来,让大家作为反面典型。

不过学政自己觉得有点过分了,就随手赏了曾国藩一个佾生。 佾生是祭孔的时候在广场跳舞的那些人。他们有一个特权就是后续可以直接参加院试。

跳舞的佾生

在孔庙跳了一年舞的曾国藩终于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秀才。

冷籍

冷籍是一种地方陋习,就是一个家族连续三代没有人参加科举。那么他的家族后续就不允许参加科举。 这个不是朝廷规定,而是地方陋习。

考生报名的时候,需要廪生担保才可以报名。廪生是地方吃补助的秀才。 廪生根本不给冷籍的考生担保。 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报名了。 上车就锁门,非常的恶心。

晚清的状元张謇就是冷籍,他被迫冒充别人儿子,才能报名参加考试。 他考上后,那户人家一直讹诈他,搞的他几乎丢掉功名。后来遇到贵人,才摆平这件事。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