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老师肯定要干预孩子,激励孩子与懒惰等恶习斗争。对于有德清醒的老师,自觉与讨厌的本能斗争,超越本能,蓄养丰沛的怜悯之痛,进而用怜悯的智慧影响孩子,改变孩子。 从情绪本能看,老师要求孩子学习,孩子抗拒学习,师生间就有了矛盾,老师不能不气恼,本能地讨厌孩子。任何忤逆就会使对方不愉快,老师作为教育者,希望孩子学习,本是责任感使然,不学习怎么不讨厌呢? 然而,只要老师不怀有应试功利的企图,而是拥有高尚师德,就一定敏锐发现自己的消极情绪,有效控制并消除讨厌等情绪,换之而起的是悲悯。孩子不学习是教育的一种后果,老师本有责任,而不学习又会带来更坏的后果,学业无成,而一切后果都只能由孩子承担。作为失败教育的牺牲品,孩子是不幸的,所以怜悯才是健康的情感,是爱孩子的基本表现,也是有效影响孩子的智慧之源。 只有怜悯孩子,才能真诚接纳孩子,从而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只有怜悯孩子,孩子才能接纳老师,为接受老师影响做铺垫。只有在怜悯的照耀下,老师才能指引孩子热爱自我,探索自我问题,积极解决自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