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仪说:“不必来,你要是念及旧情,就让行刑的士兵麻利点,打我头部。” 1950年6月18日凌晨,台湾基隆的天空还未露出曙光。几辆军用卡车缓缓驶入了行刑场,车上坐着即将被处决的前国民党上将陈仪。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陈仪身着一件普通的灰色中山装,神情平静地坐在车上。执行官蒋鼎文按照惯例,让士兵送来了一份丰盛的酒食。 陈仪看着面前的酒食,轻声说道:"不必来,你要是念及旧情,就让行刑的士兵麻利点,打我头部。"这句平静的话语,道出了他此时的从容。 在场的士兵和军官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这位曾经的台湾行政长官,如今即将在这片他曾经治理过的土地上结束生命。 从陈仪被捕到最终被处决,整个审判过程仅仅持续了九天。1950年6月9日,军事法庭开始审理陈仪的案件。 庭审记录显示,陈仪被控的主要罪名是"通敌谋叛"。检方出示了一封关键的信件作为证据,而这封信正是由他的女婿汤恩伯提供的。 在最后的审判中,陈仪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尊严。他没有进行任何辩解,也没有请求任何宽恕。 对于这样一位位居高位的将领来说,他的死亡过程显得格外简单。没有特殊的仪式,没有悲壮的告别,只有凌晨寂静的枪声。 这个结局似乎早在1949年初就已经注定。当时的陈仪,正在秘密筹划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起义行动。 在台湾任职期间,陈仪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接收日产、推动教育改革等。然而,由于政策执行不当和官员贪腐等问题,引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陈仪的处置手段引发争议。同年3月,他被免去台湾行政长官职务,调任浙江省主席。 在浙江任职期间,陈仪开始对国民党的统治产生怀疑,并逐渐萌生了另外的政治选择。 1949年1月,陈仪通过自己的外甥,向女婿汤恩伯递送了一封密信。这封信的内容涉及一项重要的起义计划。 汤恩伯与陈仪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姻亲关系。早在1926年,陈仪就将汤恩伯引荐给蒋介石,为其仕途铺平了道路。 面对岳父的密信,汤恩伯做出了一个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决定。他选择将这封信交给了蒋介石,并声称是陈仪在策反他。 陈仪被捕后,其女儿陈文瑛前往衢州探视。正是在这次探视中,陈仪才得知是女婿汤恩伯出卖了他。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政治立场的分歧彻底撕裂了原本亲密的关系。王竟白只留下四女汤国丽在台湾,其他子女都远离了这片伤心地。 在陈仪案件审理期间,汤恩伯出庭作证时说:"只因我忠党爱国情深,不得不忍痛检举。"这句话成为了这个家庭分崩离析的注脚。 陈仪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因此事受到牵连。有的选择留在台湾,有的则辗转去往他乡,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就此分散各地。 汤恩伯背叛岳父的行为,在表面上为他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但实际上却埋下了自己悲剧的种子。从1950年陈仪被处决后,蒋介石对汤恩伯的态度就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在军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曾经的荣耀不再。1953年,当汤恩伯请求前往日本治病时,蒋介石的回应是:"有大过的人,还想到国外治病,浪费国币。" 1954年,当汤恩伯在日本医院手术台上离世时,蒋介石只说了一句"死了也好"。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对汤恩伯的最终评价,也折射出权力场中人性的复杂。 在后人的讨论中,这段历史常常被用来探讨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当这三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在其中寻找平衡?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启示是关于权力本身的无情。汤恩伯通过背叛换来的政治资本,最终也未能保护他免于悲惨的结局。
狠毒之人,不得好死!还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