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关注“通勤婚姻”:理性却无奈,灵活但也危险

澎湃新闻 2024-12-27 17:58:25

近日,2024年第12期《中国青年研究》刊发的一篇文章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通勤婚姻。

该文介绍,通勤婚姻是当下都市青年人的一种非典型婚姻模式。文章通过深度访谈15位通勤婚姻者,发现都市青年选择通勤婚姻是希望通过牺牲时空来达成婚姻与事业、个人与家庭、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平衡。这一决策理性却也无奈,灵活但也危险。

一方面,选择通勤婚姻的都市青年夫妻具有高经济理性、高成就动机、高人格独立、高延迟满足、高观念契合五大特点,通勤婚姻往往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另一方面,空间的分离确实制造了夫妻双方物理和心理隔离,使得通勤夫妻在情感交流、生活合作、生育决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造成通勤婚姻家庭存在情感稳定性降低、性别分工不公和生育潜力浪费三种风险,值得关注。

文章作者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陈香君、教授刘慧君以及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博士后赵敏。陈香君等人共招募了15位40岁以下正处在通勤婚姻中的青年夫妻,对于每位访谈对象,各自进行了40~90分钟的访谈。

通勤婚姻是指夫妻双方为了满足各自的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选择异地而居,在工作结束后再从工作地点返回家中的一种分居模式。有时短至几天或几周,有时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主要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工作和居住安排。

陈香君等人研究发现,通勤婚姻异地而居是社会大流动及生活压力加大背景下的综合选择,是婚姻双方表面主动实则被动的无奈决策,是理性主导下长期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推演结果。

例如,文章提到,经济安全感不足的青年人更倾向选择通勤婚姻。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家底不厚又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其父母没有退休金,赡养老人的未来压力使得个体自我感知到家庭安全网薄弱,因此他们希望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对冲未来风险,从而宁愿抛弃传统的朝朝暮暮的婚姻模式,主动且无奈地选择了通勤婚姻这种非主流婚姻形态。

访谈发现,通勤夫妻普遍对自己的事业都有较高追求,希望在维持婚姻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立的收入,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而分隔两地的通勤婚姻既合理地分配了家庭劳动力,也满足了夫妻双方的职业抱负,不失为当前的最优决策。

访谈还发现,往往是高学历女性拒绝去男方的工作地成为随迁妻子,而主动选择了异地的通勤婚姻模式。文献阅读中也发现,往往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工作选择空间小、议价能力低的农村女性,是被动异地或主动随迁的群体。这表明,通勤婚姻的选择恰恰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结果。都市青年中的通勤妻子拒绝随迁,在婚姻框架下依然追求事业和生活的独立自主,有种独立自主的边界感,这种“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是我们”的现代婚恋观也是通勤婚姻群体的一大特点。

该文亦指出,情感需求长期让位于经济理性,可能导致情感淡漠的风险。物理距离的扩大,对亲密关系的浓度和未来的家庭关系造成深远影响。虽然在经济的调节作用下,这种平衡在初期可以得到一定维持,但持续的时间一长,夫妻情感和家庭关系就很难保障。

另外,通勤妻子更多受到生育年龄的压力,更可能产生纠结感受。访谈发现,女性通勤婚姻者因为承担生育功能,承担更大的催生压力和生育焦虑。生育事件不可避免地使得通勤妻子面临一种抉择—选事业还是选家庭?虽然通勤婚姻通常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决策,但是在通勤婚姻中的角色分工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即男性中心成就主要体现在事业上,女性则被期待做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当女性走进婚姻殿堂,要么选择母职,接受潜在的母职角色,完成自洽;要么突破固有社会角色,创造出一幕新的角色脚本,但这无疑是困难的。

在文章看来,通勤婚姻中的青年夫妻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经营的高经济理性和延迟满足预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与成就需求,更多地展现出现代婚育观的认知和行动倾向。虽然通勤婚姻是青年人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机动安排,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书写了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新规,形塑了新时代夫妻责任分工。但是,单纯的数字媒介不能完全代替在场交往,长期异地可能影响亲密关系浓度和家庭婚姻质量;由于空间割裂以及传统性别角色惯性,易导致通勤婚姻中的女方承担更多的家庭照料负担,特别是以生育为转折性节点,女性可能受到更多的外部压力和裹挟,在传统性别角色和现代平等思潮中沉浮与纠结;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婚姻和就业决策更为现实和保守,低生育意愿似乎被反复加强,导致青年潜在生育意愿被稀释,家庭生育潜力被消解。从本质上看,家庭短期目标与长远价值之间的博弈是通勤婚姻的张力所在,维持长时间的通勤婚姻可能导致的情感风险、分工风险、生育风险客观存在。

陈香君等人最后呼吁,通勤婚姻中青年夫妻面对的挣扎和挑战,其实也是中国婚姻家庭发展和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挑战。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改变,我国人口的空间流动性还将继续加强,通勤婚姻所带来的空间割裂和身体缺场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悖,通勤婚姻仍然是一个在条件不足情况下的“凑合型”选择,是社会结构支持不足下的“被动型”决策。建议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履行“家庭和谐和生育帮扶”的原则,寻求制度突破以适应“通勤婚姻”的新常态,为通勤婚姻者在亲密关系、性别分工、生育实践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提升其婚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既有资料显示,目前,各地对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答复多围绕公职人员群体展开。

例如,山东聊城有市政协委员提出,近年来,市级党政机关通过遴选、选调等方式从县里招录了一批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历经几年的岗位锻炼,这些从基层招录来的公务员成为业务骨干、单位的中坚力量。在这些业务骨干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两地分居,他们既要按时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照顾老人孩子维持好家庭,工作中、生活上、家庭里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以后,上有二老,下有二小,赡养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抚养培育孩子的教育,各种压力相当大。长此以往,夫妻两地分居的现实情况,既影响家庭稳定,又不利于大胆推进工作。

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答复称,公开选聘为解决两地分居等需要的基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市级事业单位工作提供了平台,今后,我们将会同市委组织部、编办在编制空缺内,积极协调市直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用于面向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的招聘,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美满。

安徽六安市人大常委会网站2021年年末公布的一则建议答复函提到,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市内公职人员因工作调动、工作交流、工作安排造成夫妻两地分居的,根据本人意愿开启人员流动‘团聚工程’,以解决工作原因造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目前,在六安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方面,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从县区向市直单位调动,二是跨县区调动。

其中,2003年,为解决因组织调干造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六安市出台了《关于组织调干后其配偶工作调动问题的通知》(六人〔2003〕11号)和《关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配审批程序等问题的通知》(六人〔2003〕9号),规定:领导干部工作调整到市直机关单位一年后,由其本人联系配偶拟调入单位,拟调入单位同意接收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社部门审理,提请市编委会议研究。此项政策出台以来,有力推动因组织调干造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解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执行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更好地促进因组织调干造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解决。

针对因工作交流等原因造成夫妻在两个县区工作的,其中一方可以跨县区调动到另一方所在县区单位工作,在政策上没有问题。具体办理程序为:本人联系好接收单位,接收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所在地县区组织、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县区组织、人社部门对拟调入人选进行资格审查,提交县区委编委会议研究同意后办理调动手续。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