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党拨乱反正后,陈云的地位跃迁速度之快,堪称中央领导人中的佼佼者。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也是陈云党内地位迅速提升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陈云仅是一位中央委员,但在此次会议后,他一跃成为党的副主席,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二号人物”汪东兴。这一变化,源于陈云在会议前的中央会议上,就已经力压群雄,定下了“经济发展为先”的新导向。 11月10日,华国锋召开的中央会议上,陈云在11月12日的发言中,抛出了六个震撼人心的提议,包括平反多起冤假错案、调整对“天安门事件”的定调以及对康生等人在特殊时期的错误进行批评等。这些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计划讨论农业问题的会议彻底改变了方向。 陈云的发言得到了聂荣臻、徐向前等老帅的支持,甚至有人提出要将部分“思想顽固的同志”开除出去。然而,邓公及时归来,提出了“加人不减人”的原则,避免了党内的大动荡。这一原则意味着,虽然部分老同志被边缘化,但他们的职权并未被剥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支持“两个凡是”的同志如纪登奎等受到了批评,不得不辞职。党内完成了一次“大换血”,改革派开始成为中央的主流。汪东兴虽然未被换掉,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以华国锋为首的一批承担了国家“过渡任务”的同志选择辞职,其中包括汪东兴,他们正式从台前退居幕后。 而陈云在党内的地位则逐步上涨,成为改革派的领头羊。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在经济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后来的事实证明,陈云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陈云的崛起并非偶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党内的“大换血”和改革派的崛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