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高达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能想到,20多年后,中国不但造出了世界最大直径的盾构机,还成功出口到欧洲! 盾构机是隧道挖掘的工程专用机械,现在的地铁隧道,其挖掘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盾构机完成的。 单咱们的隧道工程,可不是从盾构机起步的。 1950年代,要挖隧道,全靠“钢钎加大锤”,就是拿铁钎凿,拿锤子砸,累得人腰酸背痛还干不快。要是碰上硬点的地层,工人们一天干下来,也就挖个几米。 到了70年代,有了“钻爆法”。这时候工具先进了点,用风钻打孔,再塞炸药,轰隆一声,石头被炸开。 这方法效率高了些,但问题也来了——噪音、灰尘,还有爆破带来的震动。 1997年我国首次从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盾构机才开始在国内登场。 一台高达3.5亿不说,德国送来的还是旧的。没办法,那会儿国内技术不行,用不起先进装备,只能靠进口。 买来的盾构机倒是用上了,但中国人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咱们也能造出自己的设备? 于是,一场以“技术自立”为目标的长跑正式开始。 时间来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工程装备界的一群研发人员不分昼夜地攻克关键技术。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盾构机的核心技术门槛之高,连德国人都时常炫耀。 研发过程可谓步步惊心,光是刀盘的材料和设计问题,就难倒了不少专家。 更别提智能控制系统和泥水平衡这些复杂功能,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机器“罢工”。 但中国工程师骨子里的倔劲儿,让他们不愿意低头。 终于,经过6年的技术攻坚,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盾构机正式下线。这一天,整个盾构行业震动了。 德国人估计都没想到,他们眼里的“技术小白”竟然悄悄造出了自己的盾构机。 初步突破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全面的性能优化。 2018年,国产盾构机“春风号”诞生了。这可不是普通的盾构机,而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的设备,15.8米的“身材”,横向对比全球也是顶尖水平。 更让人骄傲的是,这台机器从设计到制造都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整个设备身长160米,总重达4800吨。 别看体型庞大,它的工作效率却极为惊人,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精准作业。 这样的成果,让曾经主导全球市场的德国同行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盾构技术。 到2024年,国产盾构机“领航号”更是迈向世界之巅。 这台设备专为沪渝蓉高铁的崇太长江隧道设计,不仅直径高达15.4米,还搭载了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多项技术领先。 这时候的中国盾构机早已不是当年的“初学者”,而是彻底站稳脚跟的“技术霸主”。 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盾构机只能在国内站稳脚跟,那么如今它们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2024年,一台直径6.35米的国产盾构机成功出口到罗马尼亚,参与当地地铁工程的建设。 这标志着中国盾构机实现了从“技术进口”到“技术出口”的历史性跨越。 出口的意义远不止商业层面,更是一种技术上的反击。 要知道,盾构机市场曾是德国等国的天下,如今却多了一个中国选手,而且还是个实力派。 中国的设备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在技术适应性上更符合全球用户的需求。 回头看1997年的那笔交易,真是五味杂陈。德国人当年的做法无疑刺激了中国工程师奋起直追。 今天,当中国的盾构机驰骋于国内外市场,德国工程商恐怕也得感慨“风水轮流转”的道理了。 这不仅是盾构机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的胜利。 如今不仅是盾构机领域,中国已经在多尖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和领先地位。 参考信源:中国国产盾构机的故事——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国际在线 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