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北京国民党的一个宿舍,陈融生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突然门口一阵响动,他回头看去,国民党少将谢士炎正拿枪指着他,他心中大叫不好。 1912年2月19日,谢士炎出生于湖南双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年幼时父母双亡,与兄长谢士显由祖母和叔叔抚养长大。 尽管家庭贫寒,谢家在教育方面却极为重视,被誉为“将官之家”。 家中多位成员进入军校深造,其中六人成为国民党高级军官。 1927年,年仅15岁的谢士炎考入国民党工程兵学校,后来又进入中央陆军大学深造。 他不仅军事技能出色,还掌握了英、俄、法三门语言,为他的军旅生涯奠定了深厚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谢士炎从军校毕业。他主动请缨上前线,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将领,谢士炎以智勇双全的表现带领部队取得战场胜利。 在某次战役中,他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击败了日军一个旅,显示出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一壮举不仅赢得了上级司令顾祝同的高度评价,还为他赢得了参谋处长一职。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日益显现。 接收日军投降物资时,不少官员中饱私囊,甚至将财物据为己有。 一直恪守职业道德的谢士炎因此被孤立,甚至遭到诬陷,被指“发接收大财”。 蒋介石对此信以为真,勃然大怒,将谢士炎革职查办并关押入狱。 谢士炎的战友为其奔走求情,最终在宋美龄的斡旋下,谢士炎被释放。 然而,这段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备感失望。 出狱后的谢士炎投奔曾经的上司孙连仲,并被任命为长官部高参,后来升任作战处少将处长。 他的职业生涯重新步入正轨,但国民党内部的黑暗让他更加心灰意冷。 在这种环境下,他结识了思想先进的陈融生。 陈融生是留美归国的银行家之子,思想进步且同情共产党。 两人因时局相投,逐渐成为密友。陈融生向谢士炎推荐《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进步书籍,这些作品深深触动了谢士炎的内心。 通过阅读,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要真正摆脱内忧外患,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 谢士炎思想上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他的内心已倾向共产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掌握了一份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的详细计划。 他意识到,这份情报对共产党具有重要价值。于是,他找到陈融生,希望通过其渠道将情报送到共产党手中。 1946年,国共两党争夺战局进入白热化阶段。 国民党制定了进攻张家口的作战计划,这个情报如果被共产党提前获知,后果不堪设想。 谢士炎心急如焚,他决定冒险试探陈融生的真实身份。 一天深夜,谢士炎拿着一支手枪,悄悄来到北京的一处国民党宿舍。 陈融生正躺在床上准备入眠,突然听到门口有响动,回头一看,吓了一大跳。只见谢士炎正端着枪对准自己,神色凝重。 谢士炎没有多言,开门见山地对陈融生说:"老弟,国民党的作战计划我已经拟定,就差找个合适的人送出去了。不瞒你说,我早就看出你和一般人不一样。如果你真是共产党,就帮我把情报送到叶剑英将军那里。如果你不是,那咱们只好同归于尽了。" 陈融生心里"咯噔"一下,大脑飞速运转。 虽然他也觉得谢士炎可能早已识破自己的伪装,但眼下情势所迫,也容不得他多想。于是陈融生决定先答应下来,伺机联系组织。 就在谢士炎出去取资料的空档,陈融生火速给上级传讯,约定在北京饭店汇合。 待谢士炎开车回来,两人就直奔饭店进行交接。 陈融生的上线徐冰早已等候多时,见到陈融生后,立刻将他带到一个隐蔽的房间。陈融生从怀中掏出那份至关重要的作战计划,双手呈上。 徐冰接过文件,仔细核对了一番,确认无误后连连称好。 他嘱咐陈融生原地等候,自己则风风火火地离开,要将情报及时送到叶剑英将军手中。房间里只剩下徐冰的妻子在旁陪伴,以免节外生枝。 不一会儿的功夫,徐冰就回来了,还带来了十几名战士,他们负责接应陈融生撤离。 大家给陈融生换了一身便装,让他悠闲地走出饭店大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待到了事先约定的地点,谢士炎的车子已经等在那里。 两人坐上车,谁都没有说话,心照不宣地回到了谢士炎的住处。 进了家门,谢士炎才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激动地拥抱住陈融生,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为庆祝这次胜利,两人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美酒,整夜促膝长谈,难忘旦夕之交。 事后证明,谢士炎提供的情报确实让我党避免了一场恶战。 周总理得知此事,亲自撰文称赞谢士炎是"我党的好同志",勉励他再接再厉,但也叮嘱他要注意自身安危,提供情报就好,不必亲自动手草拟计划,以免打草惊蛇。 1947年,谢士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叶剑英亲自主持了他的入党仪式。 国民党察觉共产党情报网络渗透到其高层后,发动了大规模清洗行动。 谢士炎不幸被捕,与其他四名情报员一起被冠以“共党要犯”的罪名关押。 尽管受尽酷刑,谢士炎始终未透露任何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