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尤其擅长儿科疾病的诊治,被誉为“儿科圣手”。他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系统总结了儿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
《小儿药证直诀》中的秘方出自该书的下卷. 该书由钱乙的弟子阎孝忠收集其临证经验编成,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中卷收载典型病案,下卷列载方剂.
大青膏
药物剂量:天麻末一钱、白附子末生一钱五分、青黛研一钱、蝎尾去毒生末、乌蛇梢肉酒浸焙干取末各一钱、朱砂(未明确剂量)、天竺黄(未明确剂量)。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用生蜜调和成膏状。
服后疗效:能够有效疏散小儿体内的风热之邪,平息肝风内动,对于小儿因热盛而引发的惊风抽搐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可使小儿的发热、抽搐、烦躁等症状减轻,恢复平静。
服用注意事项:由于含有朱砂等有毒成分,服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剂量和服用时间,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以防汞中毒。同时,要注意观察小儿用药后的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此外,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小儿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
凉惊丸
药物剂量:草龙胆、防风、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五钱,牛黄、麝香、龙脑各一字(古代剂量单位,一字约合今 0.4 - 0.6 克)。
制作流程:把以上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用面糊制成如粟米大小的药丸。
服后疗效:具有清肝泻火、镇惊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儿惊疳之症,能缓解小儿因肝火旺盛、受惊而出现的高热、惊厥、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等症状,使小儿的精神状态逐渐平稳,身体机能得到恢复。
服用注意事项:方中牛黄、麝香、龙脑等药物较为珍贵且药力峻猛,需在专业医生的准确辨证和精准剂量把控下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而且,这些药物性偏寒凉,易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大便溏泄的小儿不宜使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粉红丸(又名温惊丸)
药物剂量: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百日,阴干,取末四两别研,无酿者,只锉炒熟用,朱砂一钱五分研,天竺黄一两研,龙脑半字别研,坯子胭脂一钱研。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细研为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
服后疗效:有化痰开窍、熄风止痉的作用,对于小儿惊风、抽搐、痰涎壅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可使小儿的惊厥症状得到缓解,痰液减少,呼吸平稳,神志逐渐清醒。
服用注意事项:天南星有毒,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后才能入药,且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有无中毒反应,如口舌麻木、咽喉肿痛、呼吸困难等。朱砂含有汞元素,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导致汞中毒,故应谨慎使用,中病即止。同时,小儿在服用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其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泻青丸
药物剂量: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古代等量使用,但具体剂量未明确)。
制作流程:将这些药物加工成末,然后用炼蜜制成如芡实大小的丸剂。
服后疗效:能够清肝泻火、祛风止痉,适用于小儿肝热搐搦且脉象洪实的情况,可有效减轻小儿因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引起的抽搐、发热、目赤肿痛、烦躁易怒等症状,使肝火得泻,肝风得息,身体恢复正常。
服用注意事项:由于方中含有大黄等泻下药物,可能会导致小儿腹泻,故对于脾胃虚弱、大便溏薄的小儿应慎用或忌用。在服用过程中,要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过度泻下损伤正气。同时,应注意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若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地黄丸
药物剂量: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后疗效: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门迟闭等病症,能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改善肾虚所导致的各种症状,如腰膝酸软、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使小儿的身体机能逐渐增强,语音清晰,囟门按时闭合。
服用注意事项:本方较为滋腻,对于脾胃虚弱、运化功能较差的小儿,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因此在服用时可适当配伍一些健脾助运的药物,或采用少量多次服用的方法,以减轻脾胃负担。同时,应避免在感冒发热期间服用,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
药物剂量: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锉成散剂。
服后疗效:可以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对于小儿肺实热证导致的气急喘嗽、发热、口渴、咳痰色黄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能使小儿的呼吸顺畅,咳嗽减轻,肺热之象得以消除。
服用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寒,对于风寒犯肺、肺气虚寒等引起的咳嗽气喘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若咳嗽气喘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加重、咳痰带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药物剂量: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炒,糯米一两炒。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服后疗效: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儿肺虚气粗喘促之症,能滋养肺阴,补充肺气,使小儿的呼吸平稳,气喘症状减轻,体力逐渐恢复,增强肺部的功能和抵抗力。
服用注意事项:阿胶较为滋腻,不易消化,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小儿,可适当减少阿胶的用量或配伍健脾消食的药物,以防止滋腻碍胃。同时,马兜铃含有马兜铃酸,有一定的肾毒性,使用时应谨慎,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小儿应禁用。
导赤散
药物剂量:生地黄、甘草生、木通各等分(未明确具体剂量)。
制作流程:将药物锉成散剂。
服后疗效:能够清心利水养阴,对于小儿心经火热证,如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小儿的心火得清,小便通畅,烦躁情绪缓解,口腔、舌部的疮疡逐渐愈合。
服用注意事项:方中的木通有一定的肾毒性,现代临床多使用通草代替木通,以确保用药安全。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儿的小便情况,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加重或尿液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同时,由于本方清热之力较强,对于脾胃虚寒、大便溏泄的小儿应慎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
药物剂量: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服后疗效: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及脾疳之症,能改善小儿的消化功能,增强食欲,缓解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使小儿的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增加,面色红润。
服用注意事项:本方偏于温燥,对于脾胃阴虚、胃火旺盛的小儿不宜使用,以免助火生热,加重病情。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药物剂量: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锉成散剂。
服后疗效:能够泻脾胃伏火,对于小儿脾热弄舌、口臭、口腔溃疡、烦躁口渴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可使小儿的脾胃伏火得以清除,口腔症状缓解,情绪稳定,食欲恢复正常。
服用注意事项:本方中的石膏用量较大,性寒凉,对于脾胃虚寒、大便溏薄的小儿应慎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儿的大便情况,若出现腹泻加重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同时,应避免在空腹时服用,以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白术散
药物剂量: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制作流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
服后疗效:具有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等病症,能增强小儿的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缓解呕吐、腹泻等症状,使小儿的体力逐渐恢复,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
服用注意事项:本方为补益之剂,对于实证、热证导致的呕吐泄泻不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寒。若小儿服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药物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小儿的实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