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之人做出非凡之举,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光芒。1925年

酒馆的说书人 2024-12-29 00:12:41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之人做出非凡之举,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光芒。1925 年的苏州豪门,病重的潘祖年与 20 岁的孙媳妇潘达于之间那场凝重的对话,拉开了一段波澜壮阔守护国宝之旅的序幕。   潘祖年身处的潘家,本是名门望族,却命运多舛。哥哥潘祖荫学识渊博、交友广阔,在官场与学界都颇有声望。他曾于左宗棠仕途困境时伸出援手,这份恩情换来的是左宗棠视若珍宝的大盂鼎相赠。此后,潘祖荫游历四方,机缘巧合下又从商人手中购得大克鼎。   这两尊鼎,一尊承载着官场恩义,一尊汇聚着收藏奇遇,均非凡品,它们不但是青铜器中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被并称为 “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 中的二宝,价值连城,举世瞩目。   然而,潘祖荫一生无后,家族延续香火的重任落到了弟弟潘祖年肩头。潘祖年先是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过继给兄长,可命运无情,两个孩子早早夭折。无奈之下,他又过继了堂弟的孙子潘承镜,期望能在潘祖荫这一脉延续烟火。   谁能料到,婚后仅仅三个月,潘承镜便撒手人寰,徒留年轻的潘达于独守空闺。那时的潘达于,不过 20 岁,花样年华却遭遇如此重创,命运给她的剧本太过沉重。   但潘达于并未被苦难击倒,反而开启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国宝守护征程。当战争的阴霾笼罩,局势急转直下,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潘达于深知两尊大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确保大鼎安全,潘达于果断决定再次转移它们。   她召集家中仅剩的几个忠诚可靠的仆人,趁着夜色,用破旧的棉被和绳索,将大鼎牢牢捆绑,如同呵护襁褓中的婴儿。随后,众人小心翼翼地将大鼎抬上一辆早已准备好的、毫不起眼的板车,车板上还堆满了杂物,以作掩护。   为了避开战火和各方势力的眼线,潘达于带着队伍专挑偏僻小路前行,有时甚至要穿越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荒野。   面对权臣的三番两次 “借鼎”,潘达于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与胆识。有一回,一位权臣派亲信前来,打着 “鉴赏几日” 的幌子,实则欲强取豪夺。   潘达于听闻通报,心中一紧,却迅速镇定下来。她先是命人将家中布置得庄严肃穆,仿若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家族祭祀。   待那亲信踏入庭院,潘达于身着素服,满面哀戚地迎上前,声泪俱下地诉说:“将军,这大鼎自入我潘家,便仿若有灵性一般。我丈夫临终前,曾有遗言,大鼎若离,潘家血脉必断。如今家中男丁凋零,我一弱女子全靠这大鼎庇佑,方能在乱世苟延残喘。将军您保家卫国,定是敬重英烈、珍视传承之人,怎忍心断我潘家命脉,让这传世珍宝流落他处?”   军官听闻,心中微微一动,又见潘达于柔弱中透着坚毅,言辞句句在理,竟也犹豫起来。周围邻里听闻动静,纷纷聚拢,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军官顾及舆论,最终也只能带兵离去。   面对洋人的重金洋房诱惑,潘达于更是眼皮都不眨一下,毫不犹豫地拒绝。那日,洋人带着翻译前来,指着大鼎比划着,许下诱人条件。   潘达于听不懂洋文,但见那洋人眼中贪婪之光,便知来意不善。翻译刚开口提及交换之事,潘达于便脸色一沉,怒目而视:“这是我华夏祖宗留下的东西,莫说洋房黄金,就是金山银山,也休想换走!”    她挺直脊梁,站在大鼎之前,仿若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挡住了洋人的贪婪之路。洋人不死心,还想纠缠,潘达于直接命人将大门紧闭,任其在外叫嚷,不予理会。   岁月流转,到了新中国成立之际,华夏大地迎来新生,潘达于也看到了国宝真正的归宿。这位饱经沧桑的女子,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将大盂鼎和大克鼎,连同其他精心守护多年的宝物,陆续上交给了国家。   1951 年,当她向上海市文物局上交那两口大鼎时,谢绝了政府给予的丰厚奖金,仅仅收下一张证书。这一行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如泰山。在她心中,守护国宝从来不是为了名利,从青春守寡时的承诺,到乱世中的拼死捍卫,再到新时代的无私捐献,她一路走来,只为了心中那份对家族、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与担当。   潘达于的一生,是坚韧不拔的一生。   青年丧夫,未让她沉沦于哀怨自怜,反而挺直脊梁,扛起家族守护国宝的重任。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一个弱女子独自面对各方贪婪势力,没有丝毫畏惧退缩,以非凡的智谋和钢铁般的意志,为国宝筑起坚固防线。她的果敢决绝,让多少七尺男儿汗颜;她的坚韧不屈,令世间强者动容。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