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 今年的阅读计划结束了。剩余的时间重读了下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突然对“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人其实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你心中的自我和外人认知的自我差之甚远。 我们都有思维盲区。 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其实如何聪明,另当别论,我们看到的世界却都是不完整的。以前,听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总觉的是个笑话,现在想来却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其实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多倾听智者的意见,拼凑一个接近完整的意象。就像那个小马过河,水深不深,只有自已思考实践过才知道:小松鼠眼中的河流和牛伯伯眼中的河流是完全不一样的。小马最终也自己感知了河流的大致水深。 我们都有自我评估过高的倾向。 谦虚不应该仅仅是美德,它是反映客观实际的需要。我们总是把自己看的过重、过高、过于优秀。譬如,三个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让每个人评估自己的贡献,三个人之和一定会大于100分。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贡献评估的大于客观实际。生活中,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付出太多而没有得到回报?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运气不佳,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其实你总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就像投资者一样,历史上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总会归结于自己的优秀,其实那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我想我也是这样。刚开始投资时,总会觉得巴菲特也没多么厉害,不过每年才百分之二十的收益率。后来才逐渐认识到:年化百分之十也很不容易,跑赢大盘也是骄人的战绩。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的受到外界的影响。 保持理性、客观、独立是很难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无形当中受到了太多的外部影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如果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你心中有个答案,可在前面有十个人与你回答的相反,尤其某一个人还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那你还会不会坚持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开始怀疑自己了?就像当下消费低迷的现状,大家都在讨论消费降级,都在讨论喝白酒的减少了,都在讨论名酒的金融属性没有了,都在讨论白酒与房地产的关联性,你还会不会坚信贵州茅台的业绩反转? 我们都有自我认知服务的心理倾向。 我们的言谈举止大致都是为我们的固有认知服务的。不知道你认识到没有,如果你夸孩子聪明,孩子一旦真认为自己聪明,那他就会努力证明自己聪明。他可以故意不努力学习、装病不参加考试或是背后里下功夫,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证明自己的聪明,或者说回避各种可能影响自己聪明形象的情况发生。投资者也不例外,如果自己投了某一个标的,往往会故意无视公司的若干问题,喜欢找出若干继续持有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投资的正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做反面的假设和证明,其实是个更科学的方法。 我们的行为会影响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下,多次称赞了某人,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认为某人确实值得称赞。历史上,有人做过实验,如果让罪犯每天都抄写那些悔过书,时间长了,那些罪犯确实就会认可那些悔过的言辞。为什么西方的婚礼,会让当事人在教堂里当面承诺爱的誓言?因为当面的承诺确实有助于约束以后的言行。没有人想当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反过来,态度也会影响行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为之付出努力。我常常想为什么投资者喜欢“念经”,反复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念叨念叨,其实这也是一种暗示:越是明确自己的信念,就越能坚持自己的做法,越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就越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总会误会他人和这个世界。 我们总是错误的认为别人都会关注自己、理解自己。其实大千世界,丰富多彩,除了自己和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有几个人会去在意我们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友爱这个世界,渴望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又总觉得这个世界冷漠无情,别人总是无视我们发出的信号。其实,是我们误会了这个世界。心理学证明,每个人都不知道外界对自己的无感。还是让我们自己热切的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大胆的表露我们的心迹,大胆的去问候他人,大胆的去做出善意的行动,这时候别人才会感知我们的心意,才会真正回复我们的真情。 误会他人和世界的一个例子是,新闻报道常常会感慨社会的冷漠。譬如,有一个人遭遇车祸,向周围的人求助,很多人围观,却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或者说,在一个公众场合,你提问一个问题,却很少有人予以积极回应。其实这不是大家的冷漠,这是公众场合的责任分散,导致的越人多越无人回应的正常社会现象。如果换一个方式,求助者向某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子求助,你向一个大学生摸样的女孩提问,他会不做出回应吗?多半是会积极回复的。如果某一个人带头参与救助或是回答某一个问题,在场的其他大多数也都会积极跟随。这不是我的臆测,这是好多实验证明的。 你看,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也凭空误解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