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子婚后,供养丈夫攻读硕博。哪料,丈夫毕业工作,她却被查出癌症晚期。丈夫竟做出惊人举动,辅助医生挽救她的生命。 婚姻中真正的考验是什么?是贫困?是疾病?还是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河北石家庄的一对夫妻,用他们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1997年,河北石家庄的郭俊伏在一家银行工作,工作能力出色,为人也温柔细致。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张贵平,一位在中学任教的内蒙古青年。 相亲时,张贵平并未如其他人那样“包装”自己,而是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内蒙古人,家里条件差,不懂浪漫。如果你介意,我们就别浪费时间了。”这份真诚让郭俊伏笑了。 相比那些只讲自己优点的人,这个憨厚的青年显得与众不同。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一个可爱的男孩。尽管收入不高,生活清贫,但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 就在儿子刚满三个月时,张贵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老婆,我想去读研究生,你能支持我吗?”面对丈夫的请求,郭俊伏既惊讶又犹豫。 一个人带孩子已经够辛苦了,若丈夫辞职读书,家庭的重担将完全落在她身上。然而,她还是咬牙答应了。她相信丈夫的努力会换来一家人的美好未来。 从此,郭俊伏开始了边工作边抚养孩子的艰难日子。为了节省开支,她把孩子交给父母照看,自己专心工作。但有些事她只能独自面对。 有一年冬天,孩子突发高烧,而外面大雪纷飞,路上根本叫不到车。郭俊伏只好抱着孩子步行四十分钟赶到医院。 直到确认孩子没事后,她才在医院里痛哭。这一切,她从未向丈夫抱怨过一句,只是默默咬牙坚持。 三年后,张贵平硕士毕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家庭收入逐渐稳定。原以为生活可以就此安定下来,然而,他再次提出了一个请求:“我想继续读博士。” 这一次,郭俊伏陷入了更深的纠结。儿子已经五岁了,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况且,她已经撑了三年,再来三年,她能坚持下去吗?然而,看到丈夫期待的眼神,她还是答应了:“考上了就去吧,家里有我。” 于是,郭俊伏再次扛起家庭的重担。她既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孩子。有一次,孩子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得了第二名。 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到场为孩子加油,只有她一个人站在场边。儿子撅着嘴说:“如果爸爸也来了,我肯定能拿第一。”听到这话,郭俊伏强忍泪水,微笑着安慰孩子:“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2009年,张贵平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并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一家人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郭俊伏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可好景不长,2010年9月,一场意外再次将这个家庭推向深渊。 郭俊伏因喉咙持续不适到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让他们如遭雷击——鼻咽癌晚期。她抱着丈夫痛哭:“儿子还那么小,我要是走了怎么办?” 张贵平强忍着内心的恐惧和愧疚,安慰她:“别怕,有我在。”他知道,妻子为了支持他读书付出了太多,而这些年的劳累可能正是她患病的诱因。他决心用一切办法挽救妻子的生命。 为了更好地辅助治疗,张贵平开始自学医学知识。他买来了大量医学书籍,从肿瘤的发病原理到护理知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啃。 他还学会了看CT片,分析肿瘤标志物的变化,甚至熟悉了癌症治疗的常见流程。每晚,他都会坐在书桌前学习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带着妻子去各大医院求医。他相信,只要他足够努力,就能帮助妻子创造奇迹。 治疗的过程异常艰难。2011年,癌细胞转移到郭俊伏的肺部,医生建议他们放弃治疗:“最多还有一两年。”张贵平没有接受这个判决,而是更加努力地寻找治疗方案。 他从CT片上发现了医生忽略的一处异常,迅速带妻子复查,并因此争取到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然而,厄运并未止步。2012年,郭俊伏又被诊断为牙龈癌,病情复杂得连医生都摇头叹息。但张贵平依然没有放弃。 他带着妻子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寻找最先进的治疗技术。每次治疗前,他都会向医生详细汇报妻子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在长达六年的治疗中,郭俊伏经历了37次住院、12个疗程化疗、32次靶向治疗和9次生物治疗。每一次治疗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她的牙齿几乎掉光了,双耳膜穿孔,身体因为化疗性神经损伤而虚弱不堪。每当她想放弃时,张贵平都会握着她的手说:“有我在,你不会有事的。”这句话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她坚持了下来。 2016年,医生宣布郭俊伏的病情得到了临床治愈。这不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爱与坚持的胜利。张贵平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生命如此美丽》。 书中,他详细记录了抗癌的点点滴滴,并希望通过这些经验帮助更多癌症患者家庭。他还多次受邀在讲座中分享这段抗癌历程,为无数人点燃希望。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抗癌的传奇,更是一场爱的修行。郭俊伏用无私的支持成就了丈夫的事业,而张贵平则用知识和行动挽救了妻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