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的一项决定引发了全球热议。该校在秋季学期取消了至少30门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4-12-29 23:46:52

近日,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的一项决定引发了全球热议。该校在秋季学期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大多为文科专业。这一举动不仅让学生感到困惑,也引发了学界对文科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注。 安吉丽娜,一名哈佛大三学生,发现自己选修的一门秋季研讨课突然从课表中消失。起初,她以为是教学网站出现了技术性问题,但随后发现遭遇同样问题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这一情况并非个例,而是哈佛对文科课程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一部分。 在今年秋季,被取消的文科课程中,历史与文学的研讨课受影响最大。其中包括“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历史”等。对于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难以在课表中找到替代品。 哈佛的这一决定并非突然之举。近年来,该校人文文科消亡的浪潮不仅局限于哈佛。过去十年间,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普遍下降。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财政压力的加大,使得诸多高校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中国等国家,都在这场文科取消潮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颠簸。 倒闭潮下的社科困境:理性选择还是学科偏见? 近年来,一股“倒闭潮”的风声在社科领域悄然蔓延,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称社科为“伪科学”。这种言论背后,似乎透露出一种社会心态的转变——大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学习社科这类所谓的“奇技淫巧”,远不如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如医学、农业、工学等,或者深入钻研理科、传统文科,以追求更高的理想、陶冶情操。 然而,这种看法真的完全正确吗?我们是否过于片面地评价了社科的价值? 事实上,文科,包括社科在内,从来都不是一个“热门”的选择。它不像工科、理科那样,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也不像医学、法学等专业,有着明确的职业路径和就业前景。但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那些选择继续深造文科,尤其是社科的学生,往往都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和兴趣。 他们深知,社科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等复杂现象,这些领域无法用简单的公式或实验来验证,也无法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基础。 硕士层次之后,还选择继续攻读文科的学生,更是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早就接受了文科就业不易的现实,但他们依然选择坚持,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直接的实用性,更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启迪。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实用技术和理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确实更加广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忽视或贬低文科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每一门学科的优势和局限,鼓励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选择。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适合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有的人则更适合在人文社科的领域里寻找真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鼓励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因此,面对“倒闭潮”的言论,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贬低任何一门学科。无论是社科还是其他文科专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他们选择的是哪条道路。 ------ 文科衰退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其五分之四成员国的人文学科入学人数都在下降。一些高校出于财务考虑或竞争优势的追求,选择大力发展STEM学科,而削弱或取消人文学科。 文科还有何意义?这是全世界都在反思的问题。在一个快速数字化的社会里,人文学科不仅变得越发边缘化,还陷入了一种难以自证意义何在的尴尬境地。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却意外成为攻击的对象。不少人认为这样的研究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甚至有人直接嘲讽其研究价值。 学界一种批评声认为,对文科的边缘化忽略了它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散文集《没有国家的男人》中表示:“艺术不是谋生的方式,它是让生活变得更加可承受的一种非常人性的方式……都是让你的灵魂成长的方式。”然而,对于许多年轻的学生来说,这套“过于浪漫化”的说辞已经让人感到厌倦和悲哀。 刚成年没多久的Z世代所承受的焦虑和抑郁不仅与他们过去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他表示:“年轻人不抱希望。”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