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BO之前求生游戏题材作品,多是选择去呈现一个极权政权。里头的逃生游戏是

幻丝影视 2024-12-30 20:00:08

TNABO 之前求生游戏题材作品,多是选择去呈现一个极权政权。里头的逃生游戏是由威权统治者发起,用来压制社会矛盾跟震慑底层人民的一种手段。《大逃杀》里的统治者是在虚构时空中取得二战胜利、由此控制东亚地区的日本军国政府。《饥饿游戏》中则是近未来背景下通过镇压北美十三个地区,来保持帕纳姆国稳定统治的首府凯匹特。二者都通过强制发起一场几乎无人想要的残杀游戏,来维持自己在民间的威权。

《鱿鱼游戏》在延续了这类题材中几乎方方面面的特色时,偏偏没有保留“反威权”这个主题。相反,它将视角转向现实中多数人更为熟悉也更加青睐的民主制度,审视当今民主社会中常常暴露出来的种种局限。故事里,所有玩家都是受邀自愿而非被强制性地参与到逃生游戏当中。以及维持游戏秩序的红衣士兵,也总会时不时跟大家强调道:请不要有所误会,我们并不想对你们怎么样,只是想送上一个公平的机会。

若有玩家不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游戏中,并不是可以直接离开,而是要通过一次民主投票,来决定所有人的去留。且在第二季中,这种投票在每轮游戏结束后都会发起一次,随时检测跟听取广泛的民意。

然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个因为引入了民主制度而变得更加美好的小型社会。明明有更多人的想法与声音得到了反映跟采纳,但同样的杀戮还在反复上演。弱肉强食的残忍生存法则,依然得到了多数人的默许乃至公然支持。甚至很多时候,当更多人开始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时,这个小型民主社会非但没有恢复到期望会有的理智跟正确,只让人看到更多的敌对与撕裂,还会由此引发了更多的流血冲突。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不禁要问,难道《鱿鱼游戏》这部剧集是想说,威权社会比民主社会要更具优越性?只保留一种声音,可以让一个社会避免跟减少矛盾与烦恼?

杀人是不对的。这是这个故事中无论负债多么沉重、自己多么需要钱的玩家都可以明白的一个道理。但它却成为了游戏中每个玩家都有可能不止一次去犯下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会得到纵容甚至引发崇拜,并非由于民主制度的缺乏。在剧中,杀戮游戏恰是因为多数人无法抵御住诱惑,或是容易受到煽动者的操纵,得到持续推进。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民主社会完全有可能犯下许多人眼中只有威权社会才会犯下的错误。

编导黄东赫想要拷问的,不仅仅是民意与投票是否就能带来更好的结果。透过剧中这一系列人们常常不愿甚至不敢细究的情形,他还想让观众去思考一个更好的问题:当纠错能力已然不存在的时候,民主社会跟威权社会之间,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吗?一个人可以犯错,那多数人就能保障不会一起出错了吗?

连被民主选举推出来的希特勒都忍不住表示,这种想法属于过分天真。

相较于民主制度中的投票与选举,一个社会更需要的首先应该是纠错机制,是优先考虑的是如何保障错误可以得到及时更正,避免造成可怕的伤害。多数人而非一个人的声音,通常是可以帮一个社会更好地识别跟判断自身的处境,寻找应对方案。但也有不少时候,可以看到一个民主社会因自身的弱点而遭遇集体绑架,在陷进一个错误后无法及时从中挣脱开来。

在《鱿鱼游戏》这部剧中,456名玩家正是因为自己的弱点被利用了,要在一场错得不能再离谱的杀戮游戏中反复挣扎。而这个错误也不会随着民主投票的进行,或是哪一位玩家的胜出而得到终结。就像主角成奇勋说的,这场必要的纠错,只有在这个不公平的游戏停止后才能得到完成。

在我看来,这是这部热门剧集中最具价值也是最值得观众去留意细品的地方。并且黄东赫并没有止步于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单一的维护民主拓展到纠错机制上。他其实在第二季中还反复研究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实现纠错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主角成奇勋经历过这场残酷的游戏,因此意识到实现纠错比保持民主投票更加重要。可问题在于,奇勋纵使有着这些不同寻常的洞察,却也无力一人完成这场纠错。因为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英雄出手就能把问题解决的理想故事,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一致努力,共同走出跟更正这次错误。

也因此在第二季结尾,奇勋只是发起了一场我们早就知道不会有好结果的反叛。他简单地以为,找到游戏设计者就可以实现纠错的心愿,却忘了大部分人都不具备他的洞察,更不会像他一样有条件或有勇气跟错误去做切割。

甚至奇勋身边真正理解他最大苦恼和担忧的,不仅不是酒肉朋友,反而是他的敌人,跟他一样赢得了比赛的面具人黄仁昊。只是黄仁昊的目的与奇勋可谓截然不同:他只想要继续利用这个错误,让它永远得不到更正。

而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会以为假扮成吴宁一的黄仁昊,才是那个想要保护着我们的英雄,并把那个想要纠错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的成奇勋,看作是一心想要祸害我们所有人的小人,将整个社会无法更错的责任简单地都推到他一个人身上,指责他的举动害死了所有人,并假装自己眼下参与的并非一个自寻死路的不公游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