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名军火贩子驾驶一架走私机,突然闯入苏联领空,并肆无忌惮地挑衅。暴怒的苏军飞行员驾驶战斗机,连续使用2次“空中撞击战术”,最后,这两架飞机终于同归于尽! 在现代空战史上,苏联空军一直以其独特而强悍的战斗作风闻名于世。这种作风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们那令人胆寒的"空中撞击战术"。 从二战时期开始,苏联空军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极具争议性的战术。1938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一架执行援华任务的苏联伊尔-16战斗机在与日军空战时弹药耗尽,驾驶员果断选择了一个惊人之举。 这名飞行员驾驶战机,用螺旋桨直接撞击了日军战机的机翼,不仅成功将敌机击落,自己还安全返回了基地。这一壮举在当时的国际军事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认为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进入冷战时期,苏联空军更是将这种战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与美国的军事对抗中,苏联飞行员多次采用这种极端方式来应对空中威胁。 1973年的一起著名事件中,一架苏联米格-21战斗机与美军的RF-4C侦察机发生相撞。虽然两架飞机都在事故中损毁,但苏联方面却将这视为一种英勇行为,飞行员叶利谢耶夫因此获得了"苏联英雄"的崇高称号。 然而,"空中撞击战术"并非苏联空军的首选战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被迫之举。 当敌机入侵苏联领空时,苏联飞行员通常会先发出警告,试图迫使入侵者改变航向或迫降。只有在常规手段失效,且情况危急时,才会考虑使用这种极具风险的战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领空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高度警惕的氛围下,苏联空军对任何可疑目标都会采取严厉的拦截措施。 与此同时,全球军火市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特别是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后,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军火交易开始频繁发生。 1981年7月28日,一架涂装着阿根廷航空标志的CL-44运输机突然出现在苏联阿塞拜疆的领空中。这架看似普通的民用运输机,实际上正执行着一项秘密的军火运输任务。 这架飞机表面上挂着阿根廷航空的标识,实际上却是在为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秘密军火交易服务。机上的四名机组人员中,有三名来自阿根廷,一名来自英国,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军火运输专业人员。 就在飞机即将穿越苏联领空时,地面雷达站发现了这个可疑目标。苏联空军立即发出了紧急警报,一架由瓦伦丁上尉驾驶的苏-15战斗机随即紧急起飞执行拦截任务。 当苏-15战斗机接近目标后,瓦伦丁上尉立即发现这是一架外形巨大的运输机。根据当时的空军条例,他首先向这架可疑飞机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信号。 然而,CL-44运输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面对苏联战斗机的警告,这架运输机不仅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停止飞行或改变航向,反而加大油门,试图快速逃离这片区域。 这种明显带有挑衅性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苏联方面的警觉。地面指挥中心立即下达了进一步拦截的命令。 苏-15凭借其超音速飞行的优势,很快就追上了这架试图逃逸的运输机。然而,CL-44的飞行员展现出了高超的飞行技术,采取了一系列低空规避动作。 运输机突然降低飞行速度,利用螺旋桨飞机在低速状态下的机动优势,试图甩开紧随其后的苏-15战斗机。这种战术确实给苏联战斗机的追踪带来了一定困难。 在这种近距离的情况下,苏-15上搭载的空对空导弹已经无法有效使用。导弹需要一定的最小发射距离才能正常工作,而当时两机之间的距离已经小于这个安全界限。 在这种危急时刻,瓦伦丁上尉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他驾驶苏-15直接撞向了CL-44运输机。 这次撞击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两架飞机在空中发生剧烈碰撞,随即爆炸起火。瓦伦丁上尉在最后关头成功弹射逃生。 然而,CL-44运输机上的四名机组人员则未能幸免于难。这架试图完成秘密军火运输任务的飞机,最终在苏联的领空中化为一团火球。 这次空中相撞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反响。运输机的残骸和随后的调查,揭示了这架飞机背后复杂的国际军火交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