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孝武(三十)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为何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

惊心探索古今 2024-10-26 05:50:32

明武宗朱厚照执政的年代是明朝中期少有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战乱频繁,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在整个正德年间,造成巨大影响的战事除了农民起义和应州大捷外,就属江西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了。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四十三天,但战争波及的范围几乎达到了整个江南,给明朝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平定宁王之乱的首席功臣,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在江西巡抚孙燧、按察副使许逵被杀,南昌重镇被叛军占领的情况下,王守仁逆袭叛军,挽狂澜于既倒,奠定了其名垂青史的历史地位。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守仁如此大的战功不但没有被明朝朝廷大肆奖赏,而且差点被扣上投靠叛军的帽子,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面对这种情况,王守仁只能主动交出兵权,称病退出,选择了明哲保身的策略。很多史书上将王守仁有功而不得赏归咎于明武宗朱厚照宠信的江彬及其爪牙,认为他们为了争夺军功而诬陷王守仁,迫使其选择了退让的行为。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却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综合各方面的史书来看,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而不能被封赏,文官集团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第二场藩王叛乱,也是自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后最大规模的藩王叛乱。这场叛乱的规模极大,规模远超之前发生在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朱宸濠是第四代宁王,一直都野心勃勃,自从继承王位起就在密谋叛乱。他通过贿赂刘瑾、钱宁等朱厚照的宠臣,逐步恢复了宁王府下护卫和军队的权力。然后他又利用江西农民起义的机会,招揽大批流寇,组建了自己骑兵反叛的班底。通过这个班底,他大肆迫害江西地方官员,夺取民间财富,为起兵叛乱奠定了物质基础。

朱宸濠在江西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不少地方官员到京城举报他谋反。虽然他用金钱买通钱宁等宠臣压制消息,但还是闹得满城风雨,引起了明武宗朱厚照的警觉。朱厚照按照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策略,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办法。一开始是朝廷派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和都御史颜颐寿前往南昌宣谕,要求朱宸濠归还护卫和屯田,遣散招纳的流寇和亡命之徒。朱宸濠得知后紧急起兵发难,自称奉太后密旨监国,杀死不肯依附自己的江西巡抚孙燧和按察司副使许逵,占领了南昌城,出兵顺江而下攻打南京。

面对朱宸濠突然反叛,朝野上下慌成一团。江西及其周边自不必说,地方官府都处于混乱之中。一部分保持观望和中立,一部分依附于朱宸濠谋求政治冒险,只有极少的地方官组织军队平乱。朱厚照在北京得到消息已经是半个月后,他昭告天下削朱宸濠爵位、属籍,并宣布御驾亲征。然后又过了一个月,朱厚照才率领平叛大军离开北京城。然而让朱厚照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大军刚刚走到涿州,就接到前线的战报,说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平定了,朱宸濠也被抓了俘虏。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平定号称十万大军的宁王叛军,所有人都难以置信。

其实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远比意向之中轻松,甚至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当时他正在组织军队去福建围剿流寇,接到消息后立刻调转行程前往吉安募集义兵,然后发出檄文出兵征讨。朱宸濠的大军此时已经顺江而下攻下了九江、南康等地,兵临南京上游的军事重镇安庆。南京是明朝首都,虽然皇帝已经不在这里了,但政治意义非常重大。一旦攻占南京,朱宸濠就有了在政治上与朱厚照分庭抗礼的资本。为了避免战局糜烂,王守仁一边派人放假消息拖住朱宸濠,一边组织地方义军出兵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王守仁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逼迫朱宸濠放弃安庆回援南昌。然后他又在鄱阳湖设伏,以围点打援的办法迎战朱宸濠的十万大军。面对王守仁募集的义军,朱宸濠的精锐简直是土鸡瓦狗。他们先在黄家渡败退,然后又在八字垴被击溃,最终在王守仁的火攻之下,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此战过程中将士焚溺而死者竟然又三万余人,包括宁王朱宸濠在内的宁王府上下全部被抓了俘虏,他的世子、郡王,及心腹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成为王守仁的阶下囚。如此酣畅淋漓的大胜,别说朱厚照及其平叛大军想不到,就是近在咫尺的江西周边官府也没想到。

当时朱厚照离开北京才四天,如此就凯旋回师北京,实在是让人尴尬。于是朱厚照身边的宠臣们纷纷出主意,甚至有的人提出让王守仁把朱宸濠放了,等京城的大军到了再攻打一回。这种荒唐可笑的主意朱厚照自然没有采纳,但他也把王守仁的军报压下不发,率领大军继续南下。然后朱厚照派先锋许泰及监军太监张忠前去接应王守仁,并让王守仁把俘虏送到南京。为了争夺战功,许泰等人污蔑王守仁曾投靠朱宸濠,并声称其私吞宁王府财宝。于是朱厚照暂停了王守仁去南京的命令,让他到杭州把俘虏交割给司礼监太监张永。

王守仁到杭州交割了俘虏后便主动交出兵权,称病提出辞呈。之后正德朝近两年中,他的这个战功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朝廷才对王守仁有所表示,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封世袭新建伯。于是王守仁成为继王骥、王越之后的,第三个因军功封侯的文臣。但这种非正式的封赏也算不得朝廷的奖励,并不符合明朝对军功的认定程序。直到嘉靖六年,朝廷才正式下诏对这场战争进行奖励,赐给王守仁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也就是说从王守仁平定叛乱,到战功被朝廷承认,前后拖延了八年时间。

如果真按主流历史圈所说,王守仁有功而不得封赏是因为江彬、许泰等宠臣抢功阻止,那朱厚照去世后的嘉靖年间的事又怎么解释呢?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并没有大肆封赏此战的官员将领,只是象征性的给王守仁进行个人的加官晋爵。这种加官晋爵并没有走兵部军功封赏的流程,而是以军功的名义,进行的对王守仁个人的赏赐和升官。从军功认定的角度来看,平定宁王之乱的军功直到嘉靖六年才被正式认可,之前都没有认定这场军功的存在。而嘉靖时期朱厚照已经去世,江彬等宠臣早已被处死,他们又怎么阻止朝廷给王守仁叙功呢?

从明朝的政治背景上看,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的功劳没有被正式认定,问题并不在江彬、许泰等人的阻止,而是在朝廷文官集团的故意拖延和反对。整个过程中反对最为坚决的,恰好是文官集团首领内阁首辅杨廷和。从当时的政治生态来看,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不仅得罪了江彬、钱宁等朱厚照新晋提拔的武将集团,也违背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潜规则。在文武对立的政治生态下,王守仁成了双方斗争的夹心饼干,两面都在受气。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混乱的政治局势,所以王守仁才主动称病辞官,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之中。

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对江彬等来说只是少了一个立功的机会,朱厚照少了一个扶持武官集团的机会。但对于杨廷后等文官集团的重臣而言,王守仁的出现是在挖文官集团的墙角。王守仁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有不少违背文官集团潜规则的举动,这些都是杨廷和内阁非常忌讳。首先他不是兵部委派的平叛官员,而是自发组织地方义军平定叛乱。当时王守仁本来奉命去福建讨伐流寇,他擅自中止了行程,回师吉安征兵平叛。这里他就犯了连个错误,一个是中止上级指令,第二是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征调招募地方义军。

按照自于谦整顿京营以来形成的以文御武的潜规则,王守仁的这些行为都要上书朝廷,向兵部和内阁申请的。王守仁没有申报这个,擅自招募义军,很可能被人扣上谋反的帽子。也就是他作为文官高人一等,如果是武将直接就被人砍了。在宁王之乱前的安化王之乱中,平定叛乱的宁夏游击将军仇钺和陕西巡抚曹雄,都是先接到平叛大军总指挥杨一清的文书信件,然后再对宁夏城发动攻击的。这也是为了什么安化王叛乱之初,宁夏周围的明军只是说围而不攻的原因所在。王守仁的行为破坏了文官集团的规则,自然受到杨廷和的抵制。

第二方面,王守仁对宁王叛军采取的行动,与杨廷和内阁的意见冲突。对于宁王谋反,杨廷和的意见是以招抚为主,并不提倡出兵攻打。事情一开始,杨廷和就提议派人去进行招抚,按照明宣宗朱瞻基处置赵王朱高燧的办法进行。而王守仁直接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虽然胜利了,却也打了杨廷和的脸。杨廷和认为宁王太强大,打起来容易伤了江南各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但他万万没想到,王守仁只用了一个多月就搞定叛乱。从这点看,内阁方面对宁王叛乱误判极大,杨廷和要是给王守仁叙功,就是打了自己的脸。

最后一个原因,在当时文武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背景下,谁都不愿意向对方低头。因为文武对峙,所以对于军队权力方面抓得非常紧。前文讲过应州大捷就是因为在功劳认定方面存在冲突,以及文官掌权方面的矛盾,所以这场大胜不被杨廷和内阁认可,史书上也被故意掩盖抹黑。因为是朱厚照亲自指挥的,所以最后奖赏都是朱厚照从私人腰包里掏钱解决。但王守仁不是朱厚照,他只是个地方官而已,杨廷和更不用给面子。如果杨廷和让内阁和兵部给王守仁叙功,这就表明了文官集团向武将集团低头,破坏了以文御武的大原则。

如果杨廷和向王守仁开了这个头,以后其他武官将领的各种功绩认定都可以不经过兵部和内阁,由朱厚照的豹房小朝廷自己决断。如此一来文官把持军权的格局将被打破,政治斗争中杨廷和内阁将处于绝对的下风。为了维持文官集团的权势,杨廷和内阁不可能向武将集团让出军功认定的大权,自然不会给王守仁叙功。从政治形势上看,杨廷和内阁一天不倒台,王守仁的军功就得不到认定。所以明世宗朱厚熜也没法给王守仁正式叙功,只能私人名义奖励和升官。直到大礼仪案件后,杨廷和被罢官回乡,王守仁的军功才逐渐被认可。

宁王之乱的军功认定的过程,也反映出了明朝中期文官霸占朝廷的政治生态。这个政治生态让占据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士大夫文官成为明朝社会真正的统治阶级,即便是皇帝、勋贵都要为其让步。这样的政治生态非常危险,极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必然从腐败开始走向衰落和灭亡。朱厚照提拔武将和勋贵,对文官集团发起反击,就是为了阻止这种生态形成。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皇权,也是为了朱家天下的延续。从明朝最后灭亡的过程看,正是因为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走向权力巅峰,才导致明朝最终成为了历史。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