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泰州城内,一位铁骨铮铮的南宋将领姜才,面对80岁的降将夏贵,冷笑中透出不屈:“你见了我还不去死吗?”此言一出,尽显英雄本色。而这位姜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未曾向元军低头。
姜才,安徽凤阳人,与明太祖朱元璋同乡,南宋末年的一位名将。他的故事,要从南宋长江防线被撕开的那一刻说起。1273年,吕文焕投降元朝,襄阳陷落,南宋的危机四伏。忽必烈本欲抽调元军北上应对漠北、西域的宗王,但伯颜、郝经等力主东征,一鼓作气夺取杭州。最终,忽必烈被说服,集中兵力,先夺临安。
1274年,贾似道率15万精兵、一千多艘战船出征,却在丁家洲遭遇元军,一战溃败。宋军战船被焚,阵亡数万人,元军乘势攻入淮南东路,扬州、镇江、南京、杭州岌岌可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李庭芝、姜才镇守扬州,成为南宋的最后一道防线。
姜才,不仅勇猛无比,更兼谋略过人。他以攻为守,夜袭元军营地,扰乱伯颜的作战部署。当元军抽调兵力他顾时,姜才则在扬州城内设宴款待众将,让元军误判宋军已无斗志。而后,姜才突然打开城门,攻打元军营垒,焚毁十余座,斩首千余级,大振南宋军威。
阿术,元军名将,对李庭芝、姜才极为佩服,连续派使者劝降。然而,姜才的回应简单而坚决:砍下使者首级,扔到城下。即便谢太后、宋恭帝都已投降元朝,颁布“圣旨”劝降,姜才依然坚守城池,效忠南宋。
元军防备松懈时,姜才更率兵突袭押送谢太后、宋恭帝的元军,试图营救。虽因阿术率蒙古骑兵增援而无功而返,但姜才的英勇与忠诚,却深深烙印在南宋将士的心中。
忽必烈亲自书写“诏书”劝降,姜才却当众焚毁,彰显其不屈之志。伯颜、阿术爱惜人才,联手多位“汉军”将领上奏忽必烈,要求赦免李庭芝、姜才。然而,忠臣不事二主,姜才的决心已定。
1276年7月,李庭芝、姜才奉命率兵救援福建,掩护宋端宗突围。却在泰州城被阿术截击,姜才因患病行动不便被擒。李庭芝闻知有变,投池自尽未遂,亦被俘虏。
面对阿术的再次劝降,姜才依然拒绝,直言:“宁为玉折兰摧,不为瓦砾长存。”临死前,面对80岁的降将夏贵,姜才的冷笑与不屈,成为了他生命最后的注解。
姜才,这位南宋末年的汉子,用他的忠诚与勇敢,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什么南宋时候变得如此了?
亡宋无烈君但有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