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近期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弟弟和哥哥都提出想用AI来写作文。我说,“OK啊,

戌东聊育儿 2024-12-31 09:27:38

说个近期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弟弟和哥哥都提出想用AI来写作文。我说,“OK啊,但你们得保证别写成机器人文章。” 孩子们爽快答应,于是这一个月的作文,他们都是用AI模型完成的,什么豆包、Kimi等他们都试过,还有一些AI写作助手APP之类的。

结果呢?没有意外——两个孩子都用AI写出了接近满分的习作,作业被老师打A+分那种。但前几天校内小测结束后,弟弟的作文却被扣了不少分。他拿着卷子来找我复盘,我一看卷子,这不是之前那篇用AI写的接近满分作文的“考场复刻版”吗?怎么会扣这么多分呢?

仔细对比后,我发现了问题:AI写作文的逻辑是“堆砌+算法”。它依赖指令框架,按照一定的算法逻辑来整理素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孩子通过不断调试,的确是可以驯服AI,写出不错的作品——就像园艺师修剪花草一样。但考场作文不同,它是在限时条件下,拼的是大脑储备,靠的是随机应变——“有什么米就煮什么饭,有什么食材就炒什么菜。”

问题在这里就暴露了。弟弟的考场作文,其逻辑起点是从AI积累的内容出发,但AI本质上是东拼西凑的素材堆叠。在考场紧张的状态下,弟弟的大脑只会继续从那些堆砌的素材中找答案——于是文章空洞、无趣、机械,失去了灵魂,反而更加像AI文章。老师扣分扣得没毛病。

但哥哥的情况完全不同。他的考场作文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把AI的优势融入到了自己的写作中,仍然写出了一篇条理清晰、富有故事性的高分作文。

我看完两兄弟的作文后,就跟弟弟说:“我觉得你以后不能再用AI写作文了,不然你就要被AI吃掉了。” 弟弟听我前面的复盘后也认同我的观点,但他也有疑问:“为什么我如果继续用就会被AI吃掉?”

我跟他说:“问题在于你的基础不够扎实。你还没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核心写作能力。写作本来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吸收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而你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类似于学徒工。你需要好的老师带领你,而AI显然不是好老师。”

“一个机器人目前是无法写出真正有温度的人类文章的,至少现在的模型还做不到。如果你过于依赖AI写作,你就会被它同化,最后变成‘AI人’——写的文章没有人味,没有灵魂。”

“那为什么哥哥也用,他就没事呢?”

这道题答案我懂,我说,“因为哥哥没有把AI当成老师,而是当成一个工具。哥哥只是用AI来节省找素材的时间,而不是完全依赖它。他能够清晰地判断一篇文章素材的优劣,知道哪些内容可以用,哪些需要舍弃。

到了考场上,他还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主线,用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表达。这些素材有可能来源于AI,但也可能来源于他平时读的书、课堂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

哥哥的文章,核心始终是他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AI的指令。”

最后,我问弟弟:“你是想做一个机械复制的 -1.0 AI,还是一个有灵魂的写作者?”

弟弟长叹一口气,完全接受了我的分析、建议和判断,跟我说:“祛魅了,祛魅了!那我以后不用AI了,我得先把写作学扎实再说。”

我觉得,这一个月的试错过程非常有趣。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件事对AI有了更辩证的看法。虽然AI模型未来会持续迭代,但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如何与机器人共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始终需要亲自去积累、去创造。只有拥有灵魂的写作者,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陪着他们一起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这个过程也同样很有意思。说再多的道理,不如让孩子亲自走一遭。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的体悟,会是孩子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互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