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时代前进中的普通人——电影《风流一代》的平凡美学

环球网娱乐 2024-12-31 11:23:34

12月中旬的周末,我在寒冷中赶去观看电影《风流一代》的告别放映场,看到的仍然是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初看它有很强的纪录性和实验性,跟随剧情的发展,就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影片对于时代发展中平凡努力的普通人的深切关怀和敬意。致敬时代前进中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是《风流一代》最突出、也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影片在镜头叙事与人物塑造上始终贯穿了对时代大潮背景下普通人努力追求的敬意。影片开始以长达十多分钟的纪录性影像介绍了新千年之际,一群在大同歌厅唱歌谋生的中年妇女的闲暇生活。寒冷的冬天,破旧的平房,煤球炉上的开水壶,其貌不扬的女人们,她们欢声笑语,相互鼓动着练习唱歌,人不美,嗓不亮,演一场十块钱,观众付不付随意,生活艰辛,但她们依旧充满笑容,纵情歌舞。真实的素人表演,纪录片式的记述,影片呈现了一种历史纪录式的影像表达,更在原生态式的呈现中表现了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和技能的普通人不甘潦倒、积极谋生的生活态度。

巧巧和斌哥从人物塑造上表现了对大时代中普通人和落后者努力追求的敬意。在市场经济成长的年代,斌哥走上创业之路,但文化、技能、视野都限制了他的成功,当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到来时,他终于感到力不从心,孑然一身,拖着病弱的身躯回到故乡。尽管斌哥在情感上有负于巧巧,在经营中有违道德,但影片仍然以同情的视角表现了他对劳动工作的渴望,对新型互联网经济的好奇,呈现了一个人性善丑多面的努力者和失败者的形象。

巧巧是影片用探索性手法着力赞美的大众风流人物。她是千万个善良单纯普通女性的一员,只希望有稳定的工作婚姻家庭。她以自己的生活足迹见证了时代向前发展,在自己热爱的歌舞中和人们庆祝中国申奥成功,在寻亲的旅途中见证三峡工程建设,在商场的机器人前感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快乐。而在尾声,城市夜跑群出现,跑者越来越多,呈现千军万马之势,巧巧加入其中,奔跑起来,以大喝一声结束影片。这是一段表意性很强的画面,表现了巧巧和千万个普通人一样,不畏生活压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

巧巧全片并无台词,是影片以实验手法塑造人物的特别呈现。在观感上,这并没有给人带来特别的不适。影片的画面艺术衔接和巧巧的肢体语言大都有效填补了她的话语空白,如巧巧旅行途中遇到流氓“碰瓷”敲诈钱财,以一身正气和举“枪”姿态走出纠缠。从人物性格历程分析,无语的设计意在表现巧巧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态度,这是一种抗压的表现,也是对艰难和丑陋的蔑视,直到最后的大喝一声,算是吐出了胸中块垒。

结尾响起崔健的歌曲《继续》,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仅仅是站立,在出生的土地,天空压下来,考验我的耐力。你的身体弯曲,为我哭泣,你的心却要我,继续!”词意和旋律都表现出面对艰难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不懈地继续、努力,成为影片赞美的精神。

影片对巧巧和一众劳动者的表现,都意在说明,这些乐观、勤劳、诚实劳动的普通人虽然生活在底层,却始终与时代同行,他们才是风流一代。

《风流一代》对于普通和平凡人生际遇的关注,其所表达的意义并不聚焦于真实度和审美表现力的层面,而是贾樟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深厚同情。这在重视商业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电影生产中是很难得的。它延续了中国电影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开启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包含了自由、富强、每个人的发展等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在谈到影片的拍摄意图时,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人。”《风流一代》正是一部关怀在时代前进大潮中落后者、摔倒者的电影。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时期,这样的电影关怀有助于疏解社会情绪和生活压力,尤为可贵。

《风流一代》不是表现浅表的美,也不是正面表现时代之美,而是有一种“味外之旨”的美。当我们看到业余歌手们的表演和穷困,可能并不觉得美,但影片实际是在纪实的画面之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努力精神,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市俗、单一和以男权视角为主的审美观;几乎没有表现女演员们的形象美,而主要表现她们的精神之美、性格之美。这也是一种相反相成式的艺术表达,即人物的外在越是平凡、存有遗憾,其内在的行动之美、精神力量之感越能让人由衷地赞叹。

同样的美学表达还表现在影片的景观拍摄上。在22年的时空跨越中,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历史和地方印记的陈旧景观,这也是容易引起欣赏歧义的地方。这些景观在表现时代进步时的意义是什么?关键在于审美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影片的整体视角确定于时代进步时,局部的陈旧是向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是整体曾有的过去时,是站在发展的当下对曾经沧海的回首与激励,提醒我们注意发展的平衡和对人的普惠,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乡愁,所谓“若是章,便不是句。”

(金圣叹语)

《风流一代》显然具有表现时代在前进的整体审美观,而它的部分场面从整体的残缺处切入,加深了对时代一路走来的回顾认识,特别是对于途中弱者的关心。这种残缺之美在摄影、美术创作中也经常出现。

影片的平凡美学表现也促使观众对自身审美趣味进行反思与拓展。当我们对记录平凡而有意味的电影画面感到乏味时,是不是已过于习惯感性的华丽、浅表的娱乐,而对理性和思想麻木了?审美当然首先是感性的、情感的,拒绝概念的图解,但审美也是精神活动,必然有理性参与,有精神、思想、价值观的表达和吸收,有人类文明的传播。能够沉浸式地欣赏领会具有鲜活感性生活气息、情感温度和艺术创造力,又带来精神启迪的电影,不仅愉悦身心,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在探索纪录与虚构结合的叙事表达上,影片在22年的剧情串联中,人物故事略显单薄,不够丰满充足,群像人物与主要人物的粘合度也不够强,这对于习惯于故事性叙事的多数观众而言,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融入。但《风流人物》作为极具文艺性、实验性的作品,始终将艺术探索聚焦于表现时代发展和对人的关怀上,致力于新的艺术探索与创造,体现了为人民而拍摄的艺术观,是艺术电影最可贵的艺术品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