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新年照”

夜郎小卒 2024-12-31 16:47:48

□张绍琴 逢上新年之类的大节,大哥喜欢召集全家人一起吃一顿饭。饭后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拍全家照。 我们对吃饭和拍照都充满期待。毕竟平时各家忙着各家的事,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玩耍的机会并不多。合影更是少见。时光倒回去几十年,除了升学时几张模糊不清的黑白毕业照,竟然找不出一张家人在一起的合影。那时家穷且农活多,买不起相机,父母也没有时间和闲钱带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专门去相馆拍照。按照母亲的说法,那能当饭吃? 我们兄妹四人参加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好转,大哥买了相机,每次节日聚餐后,母亲也就乐呵呵地听从大哥的安排,和父亲一起坐在前排正中,儿女们围着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特别是新年,聚餐后合影成了每年的固定节目。大哥风趣地说,这一天是我们国家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在庆祝,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我们家也要跟上潮流,体现出我们特有的庆祝方式。新年合影被大哥赋予的特定意义让我们欢欣鼓舞,也就更加期待每年的这个固定节目。 早几年的合影大多正襟危坐,表情肃穆,眼睛刻意睁大,瞪着镜头,心怕拍摄时一眨眼成了“瞎子”。连小孩都被哄得一本正经的样子,乖乖地依偎在大人怀里,望着镜头的大眼睛带着一丝惊奇和困惑,似乎正发出疑问:这不是一个欢庆的日子吗,怎么让我规规矩矩地坐着,还要盯着一个黑洞洞的家伙? 后来拍照的人会喊一句,“看着镜头,一、二、三,新年——”我们齐声说出“快乐”两个字,表情自然,笑得开怀,有人还比出“V”形手势。 一年又一年,照片中的小孩子迅速长大。翻看照片时,发现十多年的光阴迅疾而过,仿佛在拍照的瞬间,孩子的个子便长高了,曾经年轻的我们眼角依稀有了皱纹,父母的笑容像金秋的菊花,越发舒展,越发慈祥。 智能手机普及后,照相更加方便,只是拍全家照的时间仍安排在节日饭后,平时若谁提议合个影,准会招来一个不以为然的眼神,又不是过节拍什么照?2014年的一个早晨,大哥却未等来新年,于九月中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从那以后,新年饭全家还是会在一起吃,饭后却没有人提议拍照了。 几年后一个新年,在外地工作的侄儿带着侄媳妇回来,那天是在大嫂家吃的饭。饭后,侄媳妇提议,欢度佳节,咱们来拍一张合影留个纪念吧。我们才恍然惊觉也有好几年不曾拍合影照了。 侄媳妇麻利地将客厅的茶几、小凳子移到屋角,安排了一家十几口人的座位顺序,叫来邻居帮着拍照。气氛瞬间恢复到往年过节拍照时的欢欣状态。父母坐在沙发的正中央,脸上带着微笑,笑容里有儿孙满堂的满足和岁月流逝的释然,他们的两个小曾孙在最前面摆出奥特曼的姿势。照片发到微信的大家庭群里,在异国留学未归的小侄儿和在外地工作未能赶回来的侄女看到后,强烈要求将他们的照片加到合影中。 去年新年,我们在酒店订了一桌,菜上齐还未动筷,侄媳妇将手机递给服务员,请她帮我们拍一张合影。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饭桌,背着服务员的人迅速转身面向镜头,服务员在台上喊“一、二、三,新年——”我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快乐!” 饭桌上,身为重庆人的侄儿、大嫂、两个侄孙都不能吃麻辣味的菜,作为青岛人的侄媳妇却不时搛着麻辣鱼片、凉拌麻辣莴笋送到口中,说真香。大嫂笑着说,还是你最像你爸。提起大哥,我们全都会心地笑了。大哥是我们大家庭的主心骨,大哥无辣不欢,大哥每年新年都记得拍照。大哥在天有灵,也会为儿子找到这样一个称心合意的媳妇感到高兴。 今年的新年快到了,我给侄媳妇发去信息,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全家人等着你们一起吃饭拍照呢。

0 阅读:0
夜郎小卒

夜郎小卒

分享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