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描写了元日热闹、快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中,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在祝福声中向我们走来,走进大家丰裕的心坎,走向我们憧憬的未来。
有关元旦的记忆,多是在学校读书的事儿。新历对于依附土地生存的父辈来讲并不特别重要,他们从不关心,也从不过元旦。
由于父母亲没有过元旦的意识,小学时我只知道这是个节日,并不想过多地去了解它。真正让我重视这个节日是读初中时,每到元旦节学校总要组织很多文娱活动,比如演讲、歌唱比赛抑或是篮球比赛等。
最开心的那次是上初二时,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坐着农用车去还未开发的金佛山小游,车上挤满了百多名师生,山路泥泞,农用车一颠一跛行驶着,同学们一个紧挨一个,没有一丝缝隙,用现在的思维来看,这是多不安全,多危险的事呀!但在当时,老师所能想到的交通工具,这绝对是最好的了。
我们到了金佛山后,那里还是一片荒芜,老树枯枝、横荆断棘比比皆是,并没有想象中金光闪闪的大佛。老师请了一位熟悉当地地形的村民作向导,领着我们去了那神秘的古佛洞,当时洞里也没开发,更别说配套设施了。由于光线特别阴暗,我们举着火把,小心地跟着,唯恐一不小心走丢了或遇到怪兽什么的。古老的溶洞里高低不平,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有到了传闻中三国谋士徐庶的石棺时,我才认真地围绕着走了一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让我们短暂停留后继续往前行,到了出洞口,老师挨个点名,确认我们都在,方才开始回家的路。这一画面在我的心中瞬间定格,久久闪烁!
有了孩子后,每天沉浸在无尽的家务和琐事中,元旦也就被忘了一干二净。再次把元旦纳入到生活中来,是孩子上小学后,每次元旦,总要准备他表演用的物品,还要做他爱吃的菜,买些他喜欢的小东西,陪他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似乎只要这样,孩子就能开始一个快乐无忧的新年。
随着孩子的长大,元旦又少了些趣味,没有了年少时的幸福,没有了初为人母时的喜悦,它的温度正在慢慢降低。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十丰壤。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宋伯仁的《岁旦》,反映了诗人知足常乐、悠闲自在地欢度新年之情趣。春天来了,一切如常。心情惬意,自斟自酌。诗人告诉世人,心灵平静,沉静安详,一切顺其自然,定会健康长寿。
我想,当我们心中,珍藏着一杯纯净、柔和、温暖的水,我们的人生便到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境界,不悲不喜、从容自然,这样的元旦也就随性、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