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撒贝宁说:“我在上初中时,班主任有次把我妈妈叫到学校,很严厉地说到,你家这孩子如果好好教育,今后能成才,但如果不好好教育,今后就是社会的败类、累赘,然后我妈就哭着回来了。” 撒贝宁,一个如今闪耀在央视舞台上的主持人,以幽默风趣和智慧过人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他人生的早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中时的一段经历,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说到这段往事,他至今记忆犹新,甚至直言,“如果不是那一天,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撒贝宁还在湖北武汉的一所中学读书。和大多数青春期的男孩一样,他有着无限的精力,也有着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热爱。 当时的撒贝宁迷恋篮球,他的身影几乎每天都出现在球场上,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篮球和汗水。他沉浸在运动带来的成就感里,甚至梦里都在运球、投篮。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他日渐下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月考中,他的成绩已经从班级前三名跌到了第十名。 这样的变化很快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这位班主任是学校里颇有威严的一位老师,他对学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时也十分敏锐,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他知道,撒贝宁并不是没有能力的孩子,而是需要一次强有力的警醒。于是,他决定将撒贝宁的母亲请到学校,进行一次直接的沟通。 撒母是个普通却坚韧的女人,在部队工作的她一向注重家庭教育,但对儿子的变化却并没有完全察觉。 当她听到班主任严肃地对她说,“如果好好教育,这孩子一定能成才,但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可能就是个累赘和社会的败类”,她感到又羞又愧。 那天,她带着眼泪回到家,一边哭,一边质问撒贝宁:“你是不是要气死我?”母亲的眼泪和班主任的重话像针一样刺进撒贝宁的心里。他低着头不吭声,但内心却像翻江倒海一样复杂。 撒贝宁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家境并不富裕,但家里始终充满了艺术气息。从小,他就展现了强烈的表现欲和语言天赋。 4岁时,他第一次登台表演,站在聚光灯下毫不怯场。小学时,他因在演讲比赛中屡屡获奖,被同学和老师们称为“武汉演讲王”。 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独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导,鼓励他追随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埋头于书本。这种“放养式”教育方式,虽然让撒贝宁拥有了自由的成长空间,但也让他在初中时因篮球而疏于学业。 班主任和母亲的警告,让撒贝宁第一次感到压力。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回荡着母亲哭泣的声音和班主任严厉的评语。 “难道我真的会成为社会的累赘?”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意识到,母亲的失望和眼泪背后,是对他深深的爱与期待。那一夜,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正。 从那之后,撒贝宁几乎是“拼了命”地学习。他开始减少篮球场上的时间,转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 他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到教室预习功课,晚上熬夜复习,甚至将课堂笔记整理得井井有条。 三个月后,他以54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武汉一中。这一成绩不仅让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让他找回了自信。 撒贝宁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如果不是那一天的班主任和母亲,也许他的未来会完全不同。 而从那之后,他不仅在学业上越发努力,也在兴趣爱好上找到了平衡。他在高中时依然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奖。 高三时,他参加了北大举办的夏令营,以优异的才艺和综合素质,获得了北大法律系的保送资格。 进入北大后,撒贝宁展现了自己更多的潜能。他成为广播台台长、戏剧社社长,甚至带领合唱团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 他的记忆力惊人,能够将整本法学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凭借这样的表现,他顺利被保送研究生,并进入央视担任《今日说法》的主持人。 刚开始主持工作时,他也有过紧张和不安,但凭借着北大学子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很快成为了央视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从法律节目到文化综艺,再到综艺舞台,他用智慧与幽默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北大还行”这句自嘲式的幽默,更是让他成为网友心目中“人间清醒”的代表。 然而,无论撒贝宁取得多少成就,他始终没有忘记母亲对他的影响。2013年,母亲因突发脑溢血去世,这让撒贝宁至今无法释怀。 他多次在节目中提到,如果可以重来,他一定会多花时间陪伴母亲。他保留着和母亲的微信聊天记录,有时会给母亲发消息,用这种方式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他也因此更加珍惜家庭生活,把陪伴家人放在首位。 如今的撒贝宁,站在聚光灯下,总能以幽默和智慧带给观众欢笑和感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的道路并不平坦,但那些关键时刻的警醒和爱,是塑造人生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