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董明珠:“你身价百亿,为何却与自己的亲哥哥形同陌路,20年不联系呢?”董

常阳 2025-01-01 01:17:46

主持人问董明珠:“你身价百亿,为何却与自己的亲哥哥形同陌路,20年不联系呢?”董明珠说:“我曾跟他说,如果要从我这里拿货,就直接断联。”最后,董明珠言出必行,却被哥哥移出家谱,20年间,兄妹不复联系。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36岁的董明珠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离开南京,前往珠海。

这一年,她刚刚经历了丈夫的离世,独自一人带着8岁的儿子,生活几近崩溃。

家人劝她不要乱折腾,可董明珠偏偏没有听,她坚信只有站起来,才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她带着借来的3000块钱,孤身一人来到珠海,加入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海利空调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格力电器。

董明珠进入公司后从基层销售做起,她胆大心细,业务能力出众,很快就成了公司的“王牌销售”。

1992年,董明珠一个人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占到了公司全年总业绩的近八分之一。

这份成绩让她迅速被提拔,她也在短短几年内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最重要的销售主管之一。

但就在她事业刚刚起步时,哥哥找上了门。

哥哥比董明珠年长几岁,在老家过得并不如意,听说妹妹在珠海的公司里混得风生水起,便主动联系了她。

当时董明珠对于家人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父母早逝,哥哥更是她年幼时的依靠,因此对哥哥的请求,她也没有拒绝。

哥哥的诉求很简单,希望通过董明珠的关系,从格力拿到一些货物,再倒手卖给经销商,从中赚取差价。

开始的时候,董明珠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她觉得这是哥哥的“生意头脑”,也想帮他改善生活。

可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哥哥并未按照格力的规定进行正规的经销操作,反而利用她的名义谋取更多的“特殊待遇”。

这一点让董明珠心里渐渐产生了不安,她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司规则,更可能让员工对自己产生不满。

1994年,董明珠已是格力经营部部长,手中权力更大,但这也让她对公司的责任感更强。

她开始拒绝哥哥的进一步要求,并亲自去规范经销商体系,不允许任何特殊关系干扰业务流程。

面对妹妹的强硬态度,哥哥感到不可思议,他质问董明珠:“我们是亲兄妹,我不过是想赚点钱,凭什么不行?”董明珠听后平静地回答:“规则就是规则,如果我破坏规则,那我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

这场争执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哥哥不仅没能从董明珠这里继续获得支持,反而被她亲手终止了一切相关业务。

这让哥哥的生活陷入困境,而他对董明珠也彻底失去了信任,哥哥回到老家后,当着家族的面宣布,董明珠不再是他的妹妹,他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董明珠的名字从家谱中移除。

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公开的“断绝关系”的宣告。

消息传到董明珠耳中时,她正在公司加班。

她听完只是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身边的同事后来回忆,当天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情绪波动,依然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但那晚,她办公室的灯亮到了凌晨三点。

1995年后,董明珠与哥哥彻底断了联系,那段时间她的事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格力电器在她的推动下,销售额连年翻倍,她本人也从一个销售主管成长为公司高管。

然而家族里的议论却始终未曾停歇,有人认为她“太冷血”,也有人说她“忘本”。

面对这些指责,董明珠从未回应。她知道无论说什么,自己的选择只会让一些人更加难以接受。

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这意味着她掌握了公司的最高决策权。

在这期间,有亲戚试图出面调解兄妹关系,可每一次都无疾而终,董明珠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她明确告诉亲戚:“无论是谁,只要是破坏规则,我都会同样处理。”

她深知,作为一家企业的掌舵者,她必须以身作则,不能让个人感情影响公司利益。

20年过去了,董明珠与哥哥再未联系,2012年,她成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彻底站在了事业的巅峰。

而哥哥的生活早已与她毫无交集。据说,有一次格力的员工无意中在老家听到关于董明珠的传闻,提到她与家人的关系时,语气中充满了嘲讽。

这些消息传回公司后,同事问她是否知道。董明珠笑了笑,说:“他们怎么说,是他们的事。”

2018年,董明珠接受采访时,主持人再次提起这段往事,她依然没有回避。她说:“我从来不后悔做过的决定。

规则是公司的生命,亲情是亲情,但不能让亲情凌驾于规则之上。”这段话一出,再次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有人支持她的原则,也有人依然不认同她的做法。

其实,在董明珠的心里,这段关系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深的遗憾之一。可她清楚地知道,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她必须在个人情感和职业原则之间做出取舍。

很多年后,当她回忆起哥哥的名字时,也会感到一丝心痛,但她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0 阅读:0
常阳

常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