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美国一艘捕鲸船,在南太平洋斩杀了一条30米长的蛇形巨兽,船长割下其头颅熬了10桶油,诡异的是,这艘船未能如期返航,下落成谜。
1850年的美国正处于捕鲸业的巅峰时期,全国共有七百多艘捕鲸船活跃在各大洋之中。这个数量几乎占据了当时全球捕鲸船队的四分之三。
新英格兰地区的港口城市中,以新贝德福德最为繁华。整个港口停泊着超过三百艘捕鲸船,每年都有数百万加仑的鲸油从这里运往全美各地。
鲸油在19世纪的重要性不亚于现代的石油,它被用作照明灯具的燃料和机械的润滑油。一头成年抹香鲸可以提供数十桶优质鲸油,价值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十年的收入。
为了获取更多的鲸油,捕鲸船队开始向更远的海域进发。南太平洋成为了美国捕鲸船队的主要作业区域,从智利海岸到澳大利亚西部,都能看到美国捕鲸船的身影。
捕鲸船的作业方式极具特色,他们往往会在海上漂泊两到三年。船上除了必要的船员,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鱼叉手和专门负责处理鲸油的技术工人。
每当发现鲸鱼,船上就会放下几艘小艇展开追捕。这种危险的工作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而收获的丰厚利润足以让船员们冒这个风险。
然而在茫茫大海上,鲸鱼并非唯一的庞然大物。自1638年起,来自新英格兰格洛斯特港的水手就开始报告遇见一种巨大的海洋生物。
这种生物被描述为体长超过30米的蛇形生物,它们时而在水面游弋,时而潜入深海。这些目击报告引起了航海界的广泛关注。
在北欧的古老传说中,这种生物被称为"北海巨妖"。水手们相信它们居住在深海,偶尔浮出水面时会被误认为是小岛。
1851年1月13日的清晨,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海域风平浪静。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这片水域巡航,寻找可能出现的鲸群。
马克萨斯群岛位于南太平洋的中心地带,这里常年温暖湿润,是多种海洋生物的聚集地。这片海域水深可达数千米,浅滩与深海的交替使其成为理想的捕鲸区域。
希巴里船长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这并非他们寻找的鲸鱼,而是一条体型巨大的蛇形生物。根据目击者后来的描述,这条海洋巨蟒的体长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一米。
在阳光下,能清晰地看到它腹部中央有一条细长的白色花纹。这条巨蟒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普通的蛇类不同,它的身体会上下起伏,而不是左右摆动。
希巴里船长立即下令放下三艘小艇进行围捕。每艘小艇上都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鱼叉手,他们手持特制的捕鲸矛。
这种捕鲸矛是专门为捕捉大型海洋生物设计的,矛头由精钢打造,矛柄长达数米。船员们采用了类似捕鲸的战术,试图从不同方向接近这个庞然大物。
当小艇接近到攻击距离时,船员们同时向巨蟒发起了进攻。锋利的矛头刺入巨蟒的身体,顿时激起了巨大的水花。
受伤的巨蟒剧烈翻滚,掀起的巨浪几乎将小艇掀翻。海水被巨蟒的鲜血染红,但它仍在奋力反抗。
这场搏斗持续了数小时,最终,在多次命中要害后,这条巨大的海蟒失去了生命迹象。船员们用粗绳将其固定在船边,开始了处理工作。
希巴里船长决定保留最有价值的部分——巨蟒的头部。船员们用特制的工具将巨蟒的头部切下,这个过程花费了整整半天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里,船员们开始了提取油脂的工作。他们使用了传统的捕鲸船上的油脂提取设备,将巨蟒头部的组织加热熬制。
"莫侬伽海拉号"在成功猎杀海洋巨蟒后,按照原定计划启程返回美国。根据当时其他船只的记录,这艘捕鲸船最后一次被目击是在1851年3月的南太平洋海域。
当时的航海日志记载,1851年的南太平洋地区确实经历了多次反常的天气变化。多艘商船都报告遭遇了超出季节预期的强烈风暴。
在"莫侬伽海拉号"失联后,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搜救行动。搜救船只在预计航线上搜寻了数月,却始终未能找到这艘捕鲸船的踪迹。
1848年的英国"迪达尔斯号"巡洋舰,就曾详细记录了一次类似生物的目击事件。这艘军舰的船员们绘制的海洋生物素描,与"莫侬伽海拉号"船员的描述惊人地相似。
1851年的南太平洋航海记录中,还保存着其他船只的相关记载。这些记录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只,它们都描述了在相近海域目击到的巨大蛇形生物。
当时的海军调查资料显示,这些目击报告大多来自经验丰富的船长和军官。他们的描述专业且详细,远非普通的海市蜃楼或错觉可以解释。
19世纪中期的海洋生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学家们对深海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很多海洋生物的存在直到近代才得到证实。
当时的科学界对巨型海洋生物持谨慎态度。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目击报告可能与某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关,如巨型鱼类或鲸类。
然而,"莫侬伽海拉号"获取的十桶透明油脂,其特性与已知的任何海洋生物的油脂都不相同。这个发现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
现代科学对这类历史事件持开放态度。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海洋中确实存在许多体型庞大的未知生物。
胡编乱造,去处成迷那你又是怎样知道这回事的?
小便的爷爷5岁时跟着爸爸上的船出的海,再也没回来,后来小便出生了,一直在寻找爷爷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