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年鉴2024|制造业降碳:需绿色技术与政策支持相结合

澎湃新闻 2025-01-03 13:30:06

中国的能源转型,需要一个从提高传统能源效率到新能源替代主导的进化过程。从工业领域看,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结构仍然是生产型为主导,即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制造业等工业部门。

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等。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梳理了2024年制造业降碳大事件(15件事,13座城市),并邀请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回顾总结2024年制造业降碳在能源转型方面值得关注的议题,展望2025年发展重点。

2024制造业降碳大事件

“两新”政策

4月,上海、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重庆等地,密集发布地方“两新”政策,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节能降碳。

·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2024—2027年)》,推动用能设备绿色低碳更新改造,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为方向,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

·广州发布《广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推动压缩机、泵、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碳设备。

·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化转型,支持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电池、医药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应用新型制冷系统、节能照明系统、高效节能型空压机等。

·佛山发布《佛山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当家,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加快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更换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中山发布《中山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聚焦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灯饰照明、板式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支持和推动企业实施生产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东莞发布《东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在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行业率先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

·重庆发布《重庆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产品设备能效诊断,鼓励企业采取融资租赁、节能效益分享等模式,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设备和技术改造合作。支持水泥、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企业开展锅炉、电机、变压器、空调机组、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

·8月,福州发布《福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进冶金、建材、石化、轻工、纺织、机械等重点用能行业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指导企业更换高效节能设备(产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

·10月,无锡发布《无锡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应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和高效环保设施。重点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对照国家最新规范,加快应用先进节能低碳工艺技术,积极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

·4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增效、绿色化节能降碳。

·5月,杭州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加强企业用能数据监测,构建以电力等高频监测数据为基础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建立覆盖高耗能行业的企业碳账户,探索建立基于企业碳账户的数字治理新机制,开展用能预算、碳预算分级管理,打通节能审查、用能权确权、能耗监测、能效管理、节能诊断等关键环节,构建能耗和碳排放监测预警闭环机制。

·11月,湖州发布“工业碳效码”3.0版,嵌入主要工业领域评价技术标准、认证实施规则及核算模型,同时完成了金属制品、轮胎、化工原材料等70余套产品碳足迹计算模型设计搭建,能够实现企业碳足迹数据采集、计算、核查、报告生成、三方认证、信息披露等功能。

新能源替代

·1月,北京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抓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5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绿色电力消费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实施意见》,推动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电绿证交易机制逐步完善,绿电交易规模达到50亿千瓦时以上。到2030年,市内重点行业企业绿电覆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电交易规模达到300亿千瓦时。

·9月,苏州发布《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风电、智能电网、氢能、绿色低碳和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支撑的“6+1”新能源产业体系。该行动计划注重与“双碳”目标的衔接,聚焦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

2024:制造业降碳重在提升能效,新能源市场机制需完善

第一,“两新”政策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能效提升利于节能降碳。2024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推出“两新”政策。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4月以来,各地纷纷推出地方政策予以响应,呈现出各有侧重,且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的特点。这一政策效果尚需时日才能显现。“两新”政策中的大规模设备更新举措,有利于制造业能效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很多中小微企业而言。

制造业的能耗水平与设备、工艺、产品附加值都有关系。其中,设备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高达75%。这意味着,能效提升还有很大空间。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向精细化。比如,对能耗较高的石化、化工行业来说,设备更新带来的节能量十分可观。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与循环经济结合,比如进行余热回收利用等,还可进一步节能降碳。

第二,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产制造节能降耗。通过智能排产调度、产线柔性配置、数智精益管理、数字化能碳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减少生产过程浪费。自动化程度水平的提高,将带来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在石化、化工行业,不同化学反应会产生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但是,通过数字化控制,可让化学反应朝着主产品方向进行,减少副产品、废弃物的产生;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条件,还可减少残次品的产生。这些都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

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确定首批10个地区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综合试点: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高新区、四川省成都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2024年,多地在推动双化协同方面渐显成效,呈现出典型的科技创新驱动特征。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报告(2024)》,2016-2023年,中国碳排放监测领域、碳足迹领域、智能电网领域有效专利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57.5%、21.8%、22%,创新成果丰硕。报告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河北、四川、湖北、福建等地区双化协同水平位居全国前10名。

第三,新能源替代,需注重市场供需机制。新能源供给并非越多越好,而是由用户需求决定。新能源不仅要发出来,还要真正用起来,才有助于制造业增加绿色能源比例,减少碳排放。在这方面,“新能源入市”成为2024年受关注的议题。

新能源入市指的是,新能源电价从固定上网电价转为参与市场竞价。新能源入市,将对新能源项目收益回报带来影响。原因在于,固定上网电价收益仅受电量多少影响,相对有保证;而新能源入市后,市场价格受供需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电价波动加大,从而影响投资回报的稳定性,甚至导致项目收益大幅下降。

从政策制定角度看,新能源入市通过需求端影响供给端的市场化手段,让新能源用户自己选择,旨在放缓目前风电、光伏企业比较激进的开发进程,解决由于新能源供给过多导致的电网并网挑战。

这一变化在2024年底加快进程,已有地方政策出台。2024年11月,中电联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布《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要求2025年前,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超50%,2029年前,新能源全面入市,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2029年前后,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正式运行。

11月,河北发布《河北南网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工作方案》,以2030年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参与市场交易为目标,有序、分类地推动分布式光伏入市,最终实现与集中式新能源的入市电量比例相同。

12月,山东发布《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稳步推动新能源入市,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分类、逐步提高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

2025:推动制造业降碳,绿色低碳技术需与政策结合

2024年,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制造业降碳在能源转型方面,不仅通过“两新”政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提升传统能源能效,也在新能源替代方面有所规划布局。那么,制造业降碳在能源转型方面,还存在哪些待解难题,2025年又该聚焦哪些方面发展?对此,澎湃研究所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

澎湃新闻:2024年,制造业降碳在能源转型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

王卫权:在传统能源方面,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碳足迹引发产业转移。

一是“两新”政策。其中与制造业降碳相关的,主要涉及大规模设备更新。除了拉动内需、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外,这一政策目的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

二是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能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还可保证关键金属等资源的供应链安全。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成立,专门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

三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不仅与数字化碳管理有关,也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残次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从而更好节能降碳。2024年12月,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中国数联物流)在上海成立,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是碳足迹引发产业转移。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将生产从高碳排放区域向低碳排放区域转移,带来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变化。比如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至风光比较发达的“三北”地区与水电丰富的西南地区。

在新能源方面,新能源入市、绿色燃料相关绿色低碳技术值得关注。新能源入市,将对新能源项目收益回报带来影响,通过需求端影响供给端的市场化手段,缓解由于新能源供给过多导致的电网并网挑战。此外,2024年绿色低碳技术相关讨论较多的议题主要是绿色甲醇、绿氨、绿氢等绿色燃料,以及“长时储能”(储能4小时以上)技术。2025年,除了绿色燃料和长时储能之外,漂浮式海上风电、新型高效的光伏电池等技术也值得关注。

澎湃新闻:各地在通过能源转型推动制造业降碳方面,有什么共同做法和创新举措?

王卫权:2024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针对地方如何实现能源转型,调研了陕西、内蒙古、山东、江苏、广东,发现主要有四种共同做法。一是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增加绿色能源的消费比例,包括促进绿电交易、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等。

在我们所调研的省市地区,江苏苏州在能源转型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对制造业降碳有借鉴意义;在陕西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验再到产业示范,支持陕西实现能源转型,比如在先进储能、氢能综合示范、氢与煤化工融合、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予以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的支持。

澎湃新闻:为推动制造业降碳,各地在能源转型中还有哪些待解难题?对此有何建议?

王卫权:我们在山东调研时发现,由于光伏发电不稳定,且通常集中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因此对电网带来较大挑战。为此,山东将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期间定为谷段电价,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减少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然而,这一方式不仅降低了光伏项目的收益,也减少了当地绿电的供给。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山东,也存在于其他省市。

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地,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能耗较高,导致能源保供与绿色低碳转型之间存在矛盾。要想化解这一矛盾尚需时间,需要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刺激企业使用新能源。比如,国家层面通过碳排放双控政策,引导企业使用更多绿色低碳能源。

然而,各地在能源转型方面存在阻碍,导致相关政策从推出到落地过程中遇到了卡点。

一是从电力角度看,存在绿电资源错配、电网输送阻碍问题。对中东部省市地区来说,当地绿电供给不足,需要从绿电资源较为充沛的西部地区进行远距离输送。但这方面存在电网容量限制,因此导致中东部地区外引绿电困难。再加上中东部地区自身绿电供应能力不足,使得一些当地企业无法购买足够的绿电,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绿色转型。

二是从传统能源作为燃料角度看,目前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燃料。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需要直接燃用化石燃料,以获得生产所需的热力。针对这类能源消耗不以电能为主的行业,虽然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绿色燃料有望解决脱碳难的问题,但由于成本较高,目前无法取代化石燃料。因此,山东、江苏、广东等重工业发达省份,短期内难以降低传统能源作为燃料时产生的碳排放。

为了解决制造业降碳面临的阻碍,必须要将绿色降碳技术与政策支持两者结合。因为政策落地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则需政策支持,才能在产业中得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澎湃新闻:各地在通过能源转型推动制造业降碳中,如何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低碳技术等,为节能降碳带来更多动能?

王卫权: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需要为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在政策制定层面,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投资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评估金融机构降碳,要看有多少投资流向绿色低碳行业。

对绿色低碳技术来说,金融机构可放宽投资或者贷款要求。因为刚刚起步的绿色低碳技术,一般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要求,特别是对拥有创新技术的独角兽企业,金融机构不能一开始就按照成熟企业的尺度去评判,需要稍微放宽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应作出灵活调整,以便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澎湃新闻:中国产业园区如何借鉴国际“零碳园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制造业降碳?

王卫权:德国欧瑞府零碳科技园(EUREF-Campus),由位于柏林市内舍内贝格区的煤气站原址改造建成,占地5.5万平方米,有150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共有3500余人。欧瑞府是一个将智能城市规划,现代能源系统和新型交通工具概念结合在一起的零碳科技园。欧瑞府零碳科技园中的能源从光伏、风电、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得,1.8MW的电池储能电站能够满足100辆电动汽车、公交车的充电桩,热电联供实现园区的供热、供冷、供电,所有的新建筑都是“绿色建筑”。

欧瑞府零碳科技园是城市智慧转型“柏林方式”的代表。德国柏林注重采取先小规模试点应用,再大范围推广的行动模式,以提升绿色规划的整体效果。欧瑞府是柏林注重绿色智慧规划的一个缩影,将能源转型、绿色低碳目标充分融入前期建设规划,予以综合统筹和长期推进。欧瑞府零碳科技园是能源转型应用的实验室,在新技术还在孵化、无法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在充分考虑运营可行性和供给侧安全的前提下,把基于能源、信息、交通的新技术在这里试用,实验成功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将会很快应用到其他项目中。

欧瑞府零碳科技园对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应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能源的多场景应用,做到多能互补,多角度、多方面减少碳排放;二是将光伏、储能和交通融合,实现园区的清洁用能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融合;三是以技术创新和孵化为基础,先小规模实验,再大规模推广应用。

澎湃新闻:展望2025年,您认为推动制造业降碳,应重点聚焦哪些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第一,要做好碳排放的核算统计工作,只有摸清碳排放现状才能开展后续工作,这需要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通力配合。

第二,强化制造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循环经济降低制造业碳排放。比如,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需要互相协同,尽力将废弃物作为原料,将废热作为能量,将废水作为水源,做到物尽其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第三,加大对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消费的支持力度。比如,通过绿色采购制度,政府可在公共采购中,优先采购使用清洁能源、注重循环经济的绿色产品,引导绿色低碳转型。

第四,加快零碳园区的建设进度,扩大零碳园区的建设规模。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5年重点任务中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到零碳园区概念,应尽快推进,发挥其减污降碳的引领作用。

海报设计白浪

《澎湃城市观察》推出年度策划《城市年鉴2024》。6位研究员主笔,6大领域,119座城市,总结2024,预见2025。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