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治胃痛的常用方及思路经验总结 胃痛患者,有一类是虚痛的,同时伴有汗出,乏力

岭南脾胃 2025-01-03 19:09:30

讲讲治胃痛的常用方及思路经验总结 胃痛患者,有一类是虚痛的,同时伴有汗出,乏力,胃脘隐痛,脉浮虚、细弱的,我常用的是小建中汤。 其中的关键是里头芍药甘草汤、饴糖的剂量及运用,伴有表虚、气虚黄芪建中汤,黄芪在这里用量我不会用太大剂量,如伴有面色恍白,血虚的,用当归建中汤,我曾用小建中汤治一位孕妇胃痛,效果很好,后面顺利生下健康小孩。 另外不要忽略胡老先生提出的甘草粉蜜汤,就是甘草蜜糖两味组成,这个小方子对于治疗胃溃疡引起的胃痛,效果蛮好。 胃痛,大家最常用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半夏泻心汤了,这首方治寒热夹杂胃胀效果很好,其实,胃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辨证的要点,就是寒热夹杂或者虚实夹杂所引起的胃痛,如有些胃痛,胃胀,口干,舌红,水滑舌,脉沉细,我就会用了,下虚寒明显的,那么就会加上四逆汤,中焦不运、中焦虚寒的加上四君子汤。 胃虚,有水饮,以水饮为主的胃胀、胃疼,我比较常用的是外台茯苓饮。这首方很好用,特别以胀为主的,主要是要重用陈皮,枳实、枳壳,理气,如果是效果不好,阳虚、动力不足的,我常加上四逆汤,效果就会出来了。 临床中单纯的实证的比较少,多数是虚实夹杂,寒热夹杂,水饮为患。在局部夹有郁热,合少阳的机会也是比较多,我比较喜欢用四逆散,小柴胡汤反而会用的比较少。温阳补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胃痛伴有有烧灼感,多为郁热,疼痛为胃络不畅,胃酸分泌过多胃气上逆,郁热见烧心,舌尖红苔白的,用黄连,吴茱萸,也是一寒一热,贝母,乌贼骨合用,有中和胃酸,清热化痰,陈皮,枳实,厚朴可理胃气,散结,顺气化积,三七丹参活血化瘀。 栀子,淡豆豉,枳壳,厚朴常用于反流引起无名的闷,烦,反酸加蒲公英,贝母,乌贼骨,糜烂性胃炎三七,白及,大黄炭有奇效。 乌贝散是制酸止痛的效方。由乌贼骨、浙贝母两味药组成。能消痰散结,制酸止痛。凡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之胃酸过多,症见烧心或泛酸,或嘈杂,不论寒热均可用之。 左金芄也是治胃脘嘈杂烧心的良方,有很好的消炎作用。由吴茱萸,黄连组成。有疏肝清热,制酸止痛之功。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临床有胃痛、呕吐、泛酸等症。 方中吴茱萸辛、苦,性热。有温中止痛,疏肝理气,和胃止呕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解痉止痛、抑制胃运动而止呕止吐、抗溃疡并抑制胃酸的作用。黄连苦寒,清胃热并燥湿,泻肝、胃之火并解湿热之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消炎、抑制渗出、抑制幽门螺杆菌、抗溃疡、调节胃运动、解痉止痛等多方面的作用。 两药同用,疏肝郁、泻肝火、清胃中湿热、降逆止呕、止痛制酸。 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一辛一苦,中医称为辛开苦降或辛开苦泻。而且一寒一热,寒为主,热为辅,称为寒热反佐,吴茱萸反佐黄连。临床上根据寒热的比例来决定黄连、吴茱萸的比例。 胃病,往往跟脾,肝,肾,密切相关,注意每个病人特殊情况,有时久病,也会要注意是否有表证未解,先解表,再治里,特别常见,也是引起延年不愈的原因。 一个来宾的患者,经过朋友介绍来就诊。主诉胃脘部胀闷不适,5天前出现胃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及胸前区疼痛,无嘈杂感,食一碗稀饭就觉得胀满难受,在当地输液打针后,症状未见改善,依然觉得胃胀,无表证,无烧心,大便可,寐欠安,左脉:沉细,细弱,重微,右:沉细,细弱,沉细,舌胖大,质润,苔白。 遂用了四逆汤四君子汤合外台茯苓饮加减(附子,干姜,甘草,茯苓,枳实,党参,陈皮,白术,佩兰,木香,砂仁) 七剂后复诊,已经完全没有胃胀了,吃饭后也比较舒服,没有胀闷的表现,舌脉同前,加了点附子,继续调理,叮嘱服用完后,无其他不适,不用再用药。 这个病人,病程比较短,时间不久,虽然用了西药、输液等,但自己及时停下,辨证来说,主要还是太阴病,胃虚有水饮。 运用了补火扶土,阳虚水饮内停于胃,四逆汤,四君子汤,茯苓饮,加减来调治,由于病程短,效果也比较好。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