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4年,吴三桂正式起兵造反后,康熙皇帝愤怒无比,竟丝毫不顾念家族亲情,也压根不谈人伦道德,当即下令将妹夫吴应熊及其侄子吴世霖,判处绞刑。随即,父子二人在北京城被残忍绞死。 清朝定鼎中原后,对各地诸侯采取羁縻政策,允许他们拥有军政大权。吴三桂作为云南平西王,不仅拥有一方军政大权,还掌控着庞大的军事力量。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颁布撤藩令,要求各地藩王交出兵权,返回京城。这道命令直接威胁到了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的根基。 对于吴三桂来说,十四年的云南经营让他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他的部下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粮草储备充足。 康熙帝早已看出吴三桂的野心,认为不论是否撤藩,吴三桂都会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选择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同年十一月,朝廷派遣专使前往云南,准备处理撤藩后的相关事务。这个决定成为了导火索,加速了吴三桂反叛的步伐。 吴三桂在得知朝廷的决定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先是诛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后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这位曾经的明朝将领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处死南明永历帝,这个口号并未得到广泛响应。不过,吴三桂的军事实力足以支撑他的野心。 在云南的十四年时间里,吴三桂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不仅拥有精锐的骑兵,还储备了充足的粮草物资。 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起兵之初就得到了充分展现。吴军先是占领了整个贵州省,随后又攻下了湖南的衡州。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的军事行动进展迅速。他的军队不仅占领了云南、贵州两省,还将战线推进到了湖南地区。 吴三桂选择衡州作为根据地,正式称帝建立周朝。这一举动标志着他彻底撕破了与清廷的关系,将反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衡州称帝后,吴三桂开始积极拉拢其他反清势力。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吸引了不少地方势力的响应。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是第一个响应的藩王,他控制的福建军队实力强大。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也随后加入了反清阵营。 这些藩王的加入,使得反清联盟的实力大增。南方多个省份相继陷落,清廷在江南的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吴三桂的军队继续向北推进,在湖南地区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清军在多次交战中都处于劣势,不得不节节后退。 为了巩固占领区的统治,吴三桂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措施。他设立了完整的政府机构,任命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在军事上,吴三桂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他的主力部队继续向北推进,而其他部队则负责巩固后方。 吴三桂的军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频频击败清军的进攻。 这支军队的主力是吴三桂在云南苦心训练的精锐部队。他们不仅战术素养高,而且忠诚度也很高。 康熙帝在得知吴三桂称帝的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吴三桂在京亲属的处置,他下令将吴三桂的妹夫吴应熊和侄子吴世霖处以绞刑。 这种处置亲属的做法展现了康熙帝的果决。这不仅是对吴三桂的惩罚,更是向其他藩王发出的警告。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南下平叛。这些军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统帅,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清军采取了多路进攻的战术,给吴三桂的军队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围攻长沙,迫使王辅臣投降。 王辅臣的投降,对吴三桂的军事行动造成了重大打击。同年十月,耿精忠也选择了投降,叛军的形势急转直下。 清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吴三桂的军队开始陷入被动。虽然吴军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但已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率领五万大军南下,试图扭转战局。他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给清军造成了严重损失。 但这场胜利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整体走向。同年,吴三桂在衡州染病,病情迅速恶化。 吴三桂的去世,给反清势力带来了致命打击。他的继承人无法维持军心,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省城昆明,彻底消灭了吴三桂的残余势力。这场持续多年的叛乱,最终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改变了清朝的藩王政策。清廷开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限制藩王的权力。
该死的时候不死,不该死的时候缺死了[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