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在沙鲁里雪山上,十几名解放军战士准备撒尿,女卫生员见状边跑边喊

文山聊武器 2025-01-04 20:16:48

1951年10月,在沙鲁里雪山上,十几名解放军战士准备撒尿,女卫生员见状边跑边喊“不能撒尿”,但已经来不及了,几名撒完尿的战士突然倒地死亡。 1951年10月,解放军某部在进藏途中途经沙鲁里雪山。同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在即。 这支进藏的解放军部队,是十八军中的一支队伍。他们肩负着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重任,从四川出发,向西藏进发。 沙鲁里雪山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境内,是横断山脉的主峰之一。这座雪山海拔超过4800米,地势险峻,常年积雪。 当时正值十月,沙鲁里雪山上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空气稀薄。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经过一整天的行军,部队在雪山的一处缓坡地带停下来休整。这里的海拔接近5000米,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 当时的进藏部队普遍缺乏高原经验,对高原环境的认识也很有限。医疗队配备的物资和设备也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些常见药品和简单的医疗器械。 十几名战士在休整时来到远处准备解决生理问题。这些战士刚经过了一段急行军,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状态。 部队中的女卫生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她快速跑向战士们的方向,一边跑一边高声呼喊制止。 然而由于距离较远,再加上高原上的空气稀薄,声音传播受限。等她跑到战士们身边时,已经有几名战士完成了排尿。 这几名战士在排尿完成后,突然相继倒地,很快就失去了生命体征。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部队陷入了震惊。 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会面临多重生理挑战。解放军战士们在长时间急行军后,身体已经处于极度疲劳和缺氧状态。 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基本活动。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 人在高原环境中行走时,每一步都比平原地区消耗更多的体力。当时的战士们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在雪山上行军,身体各项机能都处于极限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应激状态。为了保证大脑和心肺等重要器官的供氧,血液会优先供应这些部位。 当人在站立状态下排尿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快速的生理变化。膀胱突然排空会导致腹腔内压力急剧下降,血液会迅速向腹腔回流。 这种血液分布的突然改变,会造成供应大脑的血液量暂时减少。在平原地区,这种变化通常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这种血液分布的改变就变得极其危险。本就不足的氧气供应会进一步减少,可能导致大脑供氧严重不足。 同时,高原的低温环境会加重这种情况。排尿过程中,体温会有短暂的下降,这会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 产生能量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脑缺氧、体温下降、能量消耗增加,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 这起意外事件给解放军进藏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从1951年底开始,军队开始系统性地总结高原行军经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军队卫生部门专门成立了高原医学研究小组,开始针对高原环境下的各种生理反应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小组的工作持续了多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1952年,军队正式将高原医疗知识纳入进藏部队的必修课程。每支进藏部队都配备了专门的医疗人员,并携带更多的医疗设备和氧气补给。 部队还制定了详细的高原行军规定,其中特别强调了日常生理需求的注意事项。这些规定要求战士们在高原地区必须采用蹲姿排尿,并严禁在疲劳状态下立即解决生理问题。 针对长途行军,军队规定了专门的休整制度。每天必须安排固定的休息时间,让战士们能够科学地调节身体状态。 医疗保障的改进也体现在物资配备上。每个班都配备了便携式氧气瓶,每名战士都随身携带红景天等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 这些改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从1952年开始,因高原环境导致的伤亡事件大幅减少。部队的高原适应能力显著提升。 这些经验很快就推广到了其他高原地区的军事和民用工作中。在修建青藏公路时,这些高原医学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0 阅读: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