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枚袖珍弹,有什么用处?倒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1963年10月,就在我国研制原子弹取得进展之时,远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却泼了盆冷水,而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 身为中国人,金庸先生为何"唱衰"我国制造原子弹的道路?而陈毅元帅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1963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内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还很贫困;国际上,中苏交恶,美苏两大超级大国虎视眈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国的原子弹研制竟然取得了重大进展,马上就要试爆了。 对于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远在香港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在自己主编的《明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文章,泼了一盆冷水。 金庸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中国人民都还穿不起裤子,吃不饱饭,我们造核武器究竟是为了什么?几枚小小的原子弹能有什么用?还不如多做点裤子让老百姓穿呢! 金庸的核心观点是,在民生凋敝的情况下,政府却把钱砸在军事装备上,把国防建设置于民生之上,这是本末倒置。他甚至讽刺地说,难道我们要用原子弹去轰炸美国和苏联不成?要是老百姓都穿不起裤子了,上街造反了,还能用原子弹把他们都炸死吗? 这番言论一出,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作为一个在海外影响力巨大的文化名人,金庸公然唱衰我国的国防建设,无异于当头一棒,令人错愕不已。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美国人在门口的台湾海峡叫嚣,苏联人也在北边虎视眈眈。一旦爆发战争,我们拿什么来抵御核讹诈和核威慑?难道要任人宰割? 更何况,我国搞原子弹,旨在自卫和维护和平,而非主动挑衅。这一点常识,身为中国人的金庸先生难道不懂吗?他的质疑是否别有用心?抑或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和平幻想? 金庸此番言论,自然在国内外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笔墨唇枪,舆论沸腾。许多爱国人士感到愤慨,纷纷挺身而出,指责金庸离间军民、不负责任、甚至是别有用心。 论战在香港和内地持续发酵,《文汇报》、《大公报》等多家媒体接连发文,犀利驳斥金庸的观点。面对群情激愤的批评声浪,金庸也毫不示弱,又发表多篇文章,与之针锋相对。双方唇枪舌战,争执不下。 金庸的言论在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展开激烈论战。就在此时,陈毅元帅的一番话,又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就在金庸发表文章之前不久,陈毅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中国为何要研制核武器。陈毅当即反问:"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了不起吗?" 陈毅直言:"他们如此欺侮我们,笑我们穷,造不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此番豪言壮语,显示了新中国誓与列强平起平坐的决心,令在场记者无不动容。 金庸文章发表后,香港和内地一片哗然。亲中派报纸纷纷发文抨击金庸离间军民、不负责任。金庸却毫不退缩,又发文反驳。 论战愈演愈烈,甚至有报纸将金庸斥为"卖国贼"。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如临大敌。谁知陈毅得知后,却出人意料地叫停了各大报纸对金庸的围攻。 原来,陈毅对自己的豪言有所反思:"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国家安全有什么保障呢?有了核子,没有裤子又怎么打仗啊!" 陈毅表示,金庸的文章虽有偏颇,但出发点是好的,"要中国人有裤子穿,那还是爱中国人嘛!"他肯定了金庸的爱国初心。 不仅如此,陈毅还指出,民生和国防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核子,也有裤子",才是真正强大的中国梦。 这一番话,平息了舆论场的战火,金庸也对陈毅刮目相看。他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赞叹陈毅的胸襟和风度,令人折服。 陈毅的容人雅量和战略远见,让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给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爱国,不应局限于口号,而要在行动中践行。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新中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不受欺凌。而这一天,恰恰印证了陈毅当年的豪言壮语。 金庸虽一时看走了眼,但他的爱国赤子之心,却始终未改。此后,他还多次力挺新中国,尤其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更是立场坚定。 金庸和陈毅的这段交锋,是中国知识分子由质疑到信服的缩影。他们的爱国之心一以贯之,而陈毅的大格局、大智慧,更令人感佩。 金庸虽然一度对核武器持怀疑态度,但他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1964年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金庸的观点开始出现转变。他逐渐意识到,核武器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性。 此后,金庸多次公开表达对新中国的拥护。他坚定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称赞邓小平是有远见卓识的伟人。1981年,金庸还有幸在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接见,两人畅谈甚欢。 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金庸的立场更加鲜明。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游说,他直言香港理应回归祖国。他还多次在报端撰文,阐释"一国两制"的深远意义,为香港回归营造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