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就处罚吧!反正不能打!"1968年,四架"美军战机"逼近我国导弹营驻地,营长陈辉亭连续7次抗命拒发导弹,事后却没受处罚。 那么,陈辉亭究竟为何一而再再而三选择抗命不从呢?这其中又有何变故? 陈辉亭1934年出生在山东平度的一个普通农家,14岁那年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年轻的陈辉亭聪明好学,初中文化程度在当时的部队中已是不多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选拔进了新组建的雷达兵部队,开启了他与雷达结缘的军旅生涯。在部队里,陈辉亭刻苦训练,很快掌握了雷达技术,成为雷达站里的技术骨干,并得到领导的赏识。 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8岁的陈辉亭随部队奔赴前线。在战场上,他凭借过硬的雷达技术和机智勇敢的表现,多次侦测到敌机动向,为我军赢得了战机。朝鲜战场的炮火,淬炼了陈辉亭,他先后荣立战功,被提拔为指挥员。 随着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陈辉亭被调入了刚刚组建的地空导弹部队。导弹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大家对此都还相当陌生。但是陈辉亭凭借过人的悟性和钻研精神,很快掌握了导弹的结构原理和作战方法,成为导弹营的技术尖子和带头人。 在导弹营,陈辉亭参与指挥了多次实战,先后击落多架入侵的美军U-2高空侦察机,捍卫了祖国的领空安全。 他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指挥才能,赢得了上级和战友的赞誉,多次受到嘉奖。 陈辉亭在雷达兵和导弹兵部队的锻炼和实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善于判读雷达信号,分辨敌我飞机,指挥部队完成作战任务。正是凭着过硬的军事素养,陈辉亭才敢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断,哪怕这意味着要抗命。 1968年1月23日,对于驻守在广西宁明机场的地空导弹二营来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天,雷达站突然传来警报,四架不明飞机正朝着导弹营阵地方向快速飞来。紧接着,上级就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二营迅速做好战斗准备,歼灭来犯的敌机。 时任二营营长的陈辉亭立即指挥全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个雷达站紧盯空中目标,官兵们在阵地上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发射导弹。然而,当陈辉亭仔细观察雷达显示屏上的飞机信号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异常。 这四架飞机的队形和飞行轨迹,与以往美军战机入侵时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军的侦察机通常都是单机或者两机编队,从不结成密集的四机编队。而且,这些飞机盘旋的方式,似乎更像是在进行某种特殊训练,而不是来执行侦察任务的。 陈辉亭的多年作战经验告诉他,情况不对劲。他决定再次求证,向上级报告目标特征,请示是否可能是我军飞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上级非但没有重视他的报告,反而一连七次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命令! 陈辉亭心里清楚,如果贸然发射导弹,一旦击中的是自己人,那将是多么严重的后果。作为一名指挥官,他必须对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负责。于是,他在巨大的压力下,仍然坚持抗命,不同意发射导弹。他宁愿承担抗命的后果,也决不冒误伤我军飞机的风险。 整整一个多小时,陈辉亭和指挥所的官兵们提心吊胆地盯着雷达屏幕。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架不明飞机渐渐飞离了导弹营防区范围。直到这时,上级才传来确认,这四架飞机正是从宁明机场起飞执行训练任务的歼-6战斗机! 事后,空军主官专门批示,称赞陈辉亭同志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判断力。他严格执行空军不打无把握目标的规定,避免了一起可能酿成重大损失的误击事故。对于他的抗命行为,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这次事件中,陈辉亭面对上级的巨大压力,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执意抗命,这背后是他多年军旅生涯锤炼出的过硬素质和能力。作为一名雷达兵出身的指挥员,陈辉亭对雷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判读能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雷达信号中的异常,并基于经验判断飞机的身份。 正是凭借这样的专业素养,陈辉亭在电光火石间作出了正确的决断。他知道,轻率下达发射导弹的命令,其后果不堪设想。万一击中的是自己的战机,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更会对部队士气和军民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一个指挥员绝不能犯的错误。 在陈辉亭看来,哪怕冒着抗命的风险,也要排除万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这正是一名军人的担当和操守。他宁可承受上级的责罚,也不能让误伤的惨剧发生在自己的指挥下。这种臻于至善的追求,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事后,陈辉亭的英明决策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这次事件,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前程,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赞誉。在他的军旅生涯中,类似的果敢抉择还有很多。正是一次次在重大关头不怕压力、坚持原则,才铸就了陈辉亭的勇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