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天!瑞典不满中国拒绝登船调查,“伊鹏-3”号到底吃没吃苦?

张新说说 2024-12-26 18:14:26
瑞典对中国拒绝登船调查不满:“伊鹏-3”号真的是没吃苦吗?

近期,中国“伊鹏-3”号货轮因“涉嫌破坏海底光缆”而在欧洲滞留超过30天,期间经历了多国联合调查。这一事件引发了瑞典方面的强烈反应。船只终于完成检查并按计划前往埃及。然而,瑞典外交部长斯蒂纳加德在随后对外表态,表示瑞典方面未能如愿派遣检察官登船进行深入调查,且对联合调查结果极为不满。究竟“伊鹏-3”号在欧洲遭遇了多少压力?瑞典的不满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国际博弈?

瑞典的不满:调查仅限“走个过场”

据路透社报道,瑞典外交部长斯蒂纳加德表示,瑞典政府的要求——派遣检察官和警察登上“伊鹏-3”号进行调查——未能得到中国方面的同意。瑞典事故调查局的三名代表虽然登船,但他们的任务仅限于整理资料,且未能进行任何涉及司法调查的关键步骤。瑞典检察官索德曼明确指出,瑞典方面并未获得在船上进行询问船员和技术性调查的许可。

瑞典对这一联合调查的结果感到失望。尽管“伊鹏-3”号在检查结束后按计划恢复航行,但瑞典对此表示,这一调查“看似完成,但实质上没有给出实质性的结论”。

中方回应:联合调查已结束

中国外交部回应称,“伊鹏-3”号的联合调查已经完成。外交部强调,中国邀请了包括瑞典、德国、芬兰和丹麦在内的多国代表参与此次调查,并提供了相关资料。中方表示,调查已达到预期目的,船只按原定计划恢复航行。

与过去类似事件相比,“伊鹏-3”号的处理方式显得较为平稳。相比之下,过去的“银河”号事件则远为复杂和严峻。当时,银河号在被美国海军军舰监视的情况下,接受了由美国专家主导的长达20多天的彻底调查,最终虽然没有发现问题,但整个过程充满了屈辱性。与此相比,“伊鹏-3”号事件中的检查显然没有那么高压,但瑞典的强烈不满反映出不同国家在调查过程中对信息透明度和调查权限的不同期待。

“银河”号的屈辱与“伊鹏-3”号的冷静

有趣的是,“伊鹏-3”号事件的处理方式与“银河”号当年遭遇的屈辱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海军曾因怀疑银河号有破坏海底光缆的可能,使用战斗机、军舰以及直升机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监视,并最终对船只进行了严格的搜查。尽管船上没有发现任何证据,但美国强势的“权力展示”显然给船员和相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伊鹏-3”号则没有遭遇类似的军事压力,尽管瑞典等国家对调查结果不满意,但最终调查较为温和,船只也顺利离开了欧洲。瑞典的强烈反应,一方面显示了其作为受光缆中断影响较大的国家,在此事件中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欧之间在某些事务处理上的权力博弈。

欧洲舆论的复杂情绪:失望与不满

“伊鹏-3”号事件在欧洲引起了较大反响,尤其是在瑞典,舆论的情绪较为复杂。一方面,欧洲公众对中国拒绝瑞典深入调查感到失望,认为这一事件未能得到应有的透明度;另一方面,某些观察人士认为,瑞典此举更像是对中国进行外交上的试探,结果却并未获得如愿的调查成果。根据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报道,虽然有部分舆论对中方的回应表示理解,但整体上,瑞典政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显然令国内不满情绪积压。

事实上,瑞典对中国拒绝调查的强烈反应,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局势中的一些微妙变化。随着中欧关系的波动,以及中方在全球经济和军事舞台上的日益崛起,如何平衡各国的外交需求与政治压力,已经成为了全球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结语:调查结束,风波未平

虽然“伊鹏-3”号的调查已经结束,船只恢复航行,但这一事件的余波并未完全平息。瑞典的不满,欧洲的失望,乃至全球对于这一事件处理方式的各种解读,都使得“伊鹏-3”号成为了一个外交博弈的象征。未来,如何妥善处理类似事件,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取得平衡,将考验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智慧。

0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