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佩雷克《W——我私人的奥斯威辛》,这本的书名值得吐槽一下,“奥斯维辛”直接泄

浩庭看娱 2025-01-05 12:26:19

读完佩雷克《W——我私人的奥斯威辛》,这本的书名值得吐槽一下,“奥斯维辛”直接泄露了佩雷克式结构的谜底,这部体量颇小然而结构丰沛的书由两部分构成——一条叙事线是佩雷克回忆父母和家族,另一条是关于一座虚构的岛屿“W”。刚开始读时,读者会很清晰地辨认出两条线索的逻辑和走向,但很快一切都模糊起来,海难幸存者加斯帕·温克勒究竟沦落何方,认领其名字的“冒充者”是否能与正主见面?叙事拐入对“W”残酷生存法则的大篇幅描摹,从最初的明褒暗贬到逐渐深入真相,无疑这是集中营意象的缩影(因而书名不仅是剧透,还是错误且不尊重作者创作意图的,以知名度高的“奥斯维辛”来吸睛显得廉价)。

“我写作是因为我们曾一起生活,是因为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曾是他们身影中的身影,是他们身体旁的身体;我写作是因为他们在我身上留下了他们难以抹去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就是写作:他们的回忆在写作时已经死去,而写作就是回忆他们的死亡,就是肯定我的生命。”这段写得真好,在虚构和真实的双重文本间打捞残存的记忆,令人震惊的双文本对照,从如雾的谜团中渐渐转换视角,主线渐次清晰,“W”指代的意象浮出水面——一座泯灭人性的岛屿,一个为生存而战的丛林社会。

没有童年回忆而“虚构”出的这座岛屿,其实全然真实,甚至比文字描述更残酷——这才是最惨痛的底色,不着一言悲痛,满目皆是疮痍,记忆的黑洞从未消失;佩雷克惯用的文字隐喻大量出现(很多巧妙的文字“游戏”,没有注释很难领略到其精髓),恰与双线的拼图对应,这就是典型的佩雷克式结构,佩雷克的脑容量堪与卡尔维诺媲美,难怪两人是好友。

其实当开始读本书,就让我想到前几天刚看过的《当我往前走之时偶尔会瞥到一缕美丽之景》,同样是因为惨遭战争破坏而自认“没有童年回忆”,因而要在记忆的海洋中再造一座岛或一个乐园,前者是对“恶”寓言性的书写(用渐进的真实去勾勒屠戮的面目),后者是对“美”诗歌性的礼赞(用近乎虚假的美好去重建失落的天堂),而本质上有某种共通——都是一种自救,因为“回忆是从虚无中夺来的生命碎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