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影迷给张艺谋写信
一位资深影迷给本号转来了写给张艺谋导演的一封信,拳拳之心,力透纸背。张艺谋导演年过七旬,宝刀不老,佳作迭出,如果我们中国的导演编剧演员们都像张艺谋导演这样满怀对电影的无限热爱,时刻不忘精品意识,勇于突破自己,亿万观众一定会重新回到影院。
《回张艺谋导演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艺谋导演:
您好!
我是在夜归的寒风中看到您热搜言论的,当时正身处北京东四五条胡同,狭小而古旧的胡同像一个风洞,京城的寒意被挤成透骨的细长条,从我要前往的方向扑面抽来。所幸提前约的车已在胡同口等候,从四五胡同走到宽阔的北小街,好像经历着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就在我躲进暖和的网约车那一瞬,动了这个给您写信的念想。
我是“70后”影迷一枚。小时候是个“电影小偷”,围绕乡镇礼堂影院,翻过高围墙,爬过女厕所,扒过门窗缝,还牵过陌生人衣角,千方百计混进影院;也曾是录像厅少年,是县城各色录像厅三连场、四连场,以及通宵场常客;青年时更甚,辛辛苦苦赚的牛马钱,都贡献给了卖盗版碟的。这些行径为如今所不耻,却又似乎是中国影迷的来路。在此,我以一个影迷的身份,尝试与您隔空交流。
首先想说的是,您可能打错屁股了。您把观众不进影院,归罪为三分钟电影解说,然而这类解说或解读并非原罪。类似的问题早在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时广泛探讨,时间证明,网络解读或吐槽的洪流不可逆。诚然,大多数电影解说视频属于低品,甚至是有毒垃圾,但也不乏电影助燃剂。
本人作为“70后”影迷,早年通过北京台的《环球影视》了解电影信息,互联网出现后,又在“后窗看电影”“香港制造”“电影夜航船”等论坛“寻宝”多年。现在手机上的三分钟解说,不过是此前权威或精英阵地的平民化。权威平台有审查制度护航,精英论坛靠才华聚拢人气,平民化短视频几乎没有门槛,必然泥沙俱下,但并不影响我的观影选择。
我个人的观影高峰期是2002年之后,也就是您的《英雄》重新唤醒中国市场那时起,一直持续到2019年。我九龙山地铁附近住了十年,向北有万达影城,向西是双井UME,向东走几步还有东都影城,我都办了会员卡。口罩三年影片稀少,观影顾虑也多,我第一次阳,是因为追逐《阿凡达2》。
现如今影响我观影的,首先是荷包。我以前每周都看电影,预计好的和可能没那么好的,都看,看了糟心的,就当朋友圈吐糟的投资。如今荷包缩水多年,看电影的频次多至少减半,感觉卖相不足或预估会烂的,就“放生”。
个人对营销噱头尤其过敏,比如热门剧改编的《一闪一闪亮星星》,搞啥下雪场,预售好几亿,我立马预警了,结果还真是烂片,一上映票房就跳崖了。当然,这种剧改言情片非我主菜,可怜网上那帮剧粉,被收割后一片惨叫。躲过了《一闪》,却没躲过陆川的《749局》。毕竟“8年磨一剑”,加上之前陆川吐槽《抓娃娃》的勇气,支持一个吧,想过可能不好,没想到堪比《上海堡垒》。
现下一方面年轻观众受教育程度高,娱乐消费选择面广,没那么好糊弄,需要高品质且有新鲜活力电影来吸引,一方面青壮年受众因工作、生活和消费压力,对电影有更理性的选择。近年一些重映经典的票房也可证,品质电影生命力之强大,可以穿越时空。不管哪个年层,哪个时代,品质永远是电影的王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下很多导演只想着逐利,该花在打磨剧本的精力都花在搞噱头上,就好比热门网剧原班人马的《一闪》,拍出来的东西还不如网剧,别怪人家钟情三分钟讲解,三分钟吐槽都是浪费生命。
我看张导您的《红高粱》时,还是个翻墙爬厕所偷看电影的孩子,现如今已是奔向半百的中年,可以说我是看着您的电影长大,并慢慢变老的。如今您已年过七旬,但依旧能拍出《满江红》这样活力四射,以及《第二十条》这样贴近现实的佳作。
诚然,您的电影里也有我不喜欢的,比如《三枪拍案惊奇》,比如和好莱坞一起捣鼓的《长城》,没那么喜欢的如《坚如磐石》,但每次根据观众反响,您都能迅速调整。《三枪》之后您拍了《归来》,《长城》后拍了《影》和《一秒钟》,《坚如磐石》不理想又奉上票房口碑双赢的《第二十条》。面对吐槽和批评,您从不正面刚,但从您随后的作品可见,您是一位谦逊,听得进意见,用作品说话的导演,是中国电影的现世师表。
在此,斗胆向听得进意见的您建议,继续多拍观众喜闻乐见的品质电影,比如最近网友在线点餐,Call您把刀郎的《花妖》拍成电影,不妨重点考虑。《花妖》有故事,有诗情画意,有传统含蓄之美,而体现中国文化和美学,一向是您最擅长的。
我有幸唯一一次看刀郎的现场演出,就是在您《十面埋伏》首映礼上。我记得那是2004年“710大暴雨”,我从西八里庄的出租房想方设法“泅渡”,终于赶上。刀郎因《2002年的那一场雪》走红至今,中国影市则因2002年《英雄》下的票房之雪一路高走,2004到2025年,时隔二十载,如您与刀郎的《花妖》碰撞出火花,再出经典,何其幸甚至哉。
我每天也刷短视频,有时一边刷一边警醒自己不要沉迷,依旧架不住手机的魅惑,但这不会取代我对视听体验的迷恋,遇到好的电影,甚至会换个更好的影厅去二刷。至于最近市场的疲软,相信是暂时的,如蛇年春节档有《满江红》这样口碑和票房双赢的电影开局,暑期档再来两部《第二十条》这种票房和社会影响深远的作品镇场,2025年打个翻身仗还是未来可期。毕竟,还有我这样活到老看到老的影迷,还有那么多点餐的可爱网友在。
期待张导继续多拍经典。
此致
敬礼!
一个“70后”的年轻影迷 老曾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