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将领中的异类,蒋介石的得意弟子,战场上比张灵甫凶悍,比胡琏更加狡猾,就连彭德怀都称他是“打不死的钟松”。 然而,他的晚年却选择离开台湾,定居荷兰。 钟松,原名钟雍田,1900年出生于浙江。此时的中国,早已风雨飘摇,清政府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 身处浙江沿海的钟松,从小就目睹外国军舰在中国沿海耀武扬威,深刻体会到弱国人民的悲哀。 和当时许多有志之士一样,他渴望推翻腐朽的军阀统治。 于是,在24岁那年,他前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一期的招生考试。 凭借出身书香门第的良好背景和强健的体魄,他顺利被录取。 在校期间,钟松深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不仅加入了革命军人同志会,还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然而,随后的中山舰事件和4·12反革命政变让他错误地认为,进步力量在面对蒋介石等人的淫威时毫无抵抗之力。于是,他决定加入国民党。 蒋介石等人视钟松等“悔过自新”者为可造之材,对他委以重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先后担任少尉、连长等职务。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钟松率领军队转战南北,参加了对军阀的战斗,特别是在对孙传芳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随后,国民党内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其中,新桂系李宗仁等人不满蒋介石的专横霸道。1929年3月,蒋系和桂系之间爆发了持久战争。 钟松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率领部队进攻湖北,取得了在武汉的胜利。随后,他又率领部队进攻江苏、浙江等地。 随着新桂系的战败,蒋介石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提升。而其他军阀为了自保,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在此背景下,中原大战爆发。 面对多路军队的进攻,蒋介石特意调遣钟松担任第六旅副旅长,负责狙击远在河南等地的石友三等人的部队。 钟松毫无畏惧,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应对,将石友三的主力部队牢牢牵制在河南,为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2年,他升任少将旅长。 1933年,日军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在北方和南方挑起多场争端,意图激化中日矛盾。 同年,钟松跟随部队参加长城抗战。虽然这场战斗总体上国军失败了,但钟松所率领的军队却给日军造成了重创。 得益于长城抗战的优秀表现,1935年蒋介石将他调往南方,参加对红色政权的进攻。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对红军穷追不舍,妄图将红一军团消灭在长江以南。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钟松担任少将师长在淞沪会战中身先士卒,即使在最危急的关头也不退下火线。 后来,随着国军的撤退,他又奉命率领残部担任长安桥镇一线的防御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主力部队的顺利撤退。 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抗战期间,钟松的表现无愧于中国军人。他多次击败日军,在云南的一场战斗中成功收复芒市,并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然而,抗日战争结束后,钟松却主动走到人民的对立面。 他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指挥整编36师进入陕北榆林,妄图将西北野战军赶出陕西。 在这场战斗中,他的对手是赫赫有名的彭德怀。彭德怀派出大军包围榆林,本想要一鼓作气拿下这座重要的据点。 但钟松却派出主力部队从侧面迂回,意图将解放军的主力消灭在榆林城下。 这不仅能够跳出我军打援部队的伏击圈,还能轻而易举地与城内的敌人联合起来。 这样一来,我军的攻城部队就陷入了极端危险之中。眼看形势急转直下,彭德怀也不得不下达撤退的命令。 在国共战争中,钟松打仗手法老辣,逃跑时也像兔子一样狡猾。 在解放西北的战争中,彭德怀多次布下口袋阵想要活捉这个老对手,但都让他逃脱了。 事后,彭德怀也不得不感叹道:“打不死的钟松!” 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钟松去到台湾后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他在西北战争中得罪了胡宗南等人;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将丢失大陆的责任怪罪在国军将领身上。 与其这样受气,还不如离开。到1970年,钟松眼见曾经的老战友、老兄弟过得不如意,于是他便离开了台湾,前往香港从事餐饮业。 后来,他还到荷兰定居养老。 改革开放后,钟松回到故乡。 看着曾经破败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如果当初不跟随蒋介石,而是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或许他就不会落得流落他乡的结局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