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立/文中国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根据统计,全球碳排放中工业制造业占了近四分之一,仅次于电力行业。2020年数据显示,全球碳排放350亿吨中,工业制造业贡献了90亿吨。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用电大户,如果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所消耗的电力在内,综合碳排放的比重还会更高。为实现“碳中和”,除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外,转型升级制造业,实现其“碳中和”是全球减排的关键。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具体到产业层面,中国制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制造行业的“碳达峰”方案,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财税、金融、碳汇等支持政策。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并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企业需要在技术、规划和标准三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调整。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运营的核心力量,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的应用将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低碳可能性。规划则是制造业转型的蓝图,国家级的碳减排规划和碳市场将促使企业进行合理的碳资产配置。而标准则是国际化的桥梁,企业需要对接国际标准,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减排体系。
“零碳制造”的推进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并加快布局碳资产的储备和建设。中国的碳市场已经开启,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将成为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碳追踪和碳认证将提高企业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增加利益相关方的信心,并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增添新的动力。
《诗经》有一首《小星》,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嘒彼小星,
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
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中文意思是,“微光的是那小星,三颗五颗在东方的是大星。急急忙忙夜里行,从早到夜都从公,实在命运各不同”。为什么要引这段诗,因为我觉得这就是当代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工业建设发展的写照。新中国建立以来七十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我们的父辈夙夜在公,奉献青春,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成为了当今世界的制造业第一强国。几代中国人,无数大中小型企业,从微光的小星,到参宿与昴宿的大星,从少渐多,从暗到亮,直到满天星斗,耿耿银河,驱散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的迷雾,映照前路,给后来者以莫大的希望——工业化的中国是世界的灯塔。
今天,工业化的中国正在面对美西方国家以“绿色转型”这一“大义名分”作的挑战。我们中国接受了这一挑战,很好地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在碳减排、碳中和的工作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零碳中国的愿景已经在有力地落地并逐步成为现实。
在零碳中国的实践中,它们有世界五百强,也有中小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嘒彼小星,三五在东”,但一样发出闪耀的光芒,代表着零碳中国当下的成就和未来的期待。希望这些企业能和将来所有零碳中国的成就一起,汇聚成不息的灯塔,引领我们这个不公正、不公平,满是桎梏、压迫、剥削和不义的世界走向最美好的未来。
面对新的历史起点,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碳中和”对中国工业制造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一转型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承诺的必要步骤,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世界各国围绕零碳新工业体系的竞争日趋激烈,抓住“碳中和”转型的机遇,中国有望成为这一轮绿色工业革命的受益者和引领者,实现工业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共同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