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前浙江省主席陈仪因义子汤恩伯出卖,被国民党执行死刑。临行前他高喊:“人死,精神不死!”。出卖他的汤恩伯,并没有得到蒋介石重用,于4年后在日本去世,备受唾弃。 1949年的上海,风雨飘摇,政局动荡。夜幕下,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灯火通明,外甥丁名楠捧着陈仪的亲笔信,满怀希望地叩响了汤恩伯的门。 然而,这一封信最终将改变陈仪的命运,也将汤恩伯的名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要说陈仪与汤恩伯的关系,那可不一般。 陈仪是浙江绍兴人,从光复会到北伐军,一路披荆斩棘,后来官至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手握重权。 而汤恩伯呢,原本是个囊中羞涩的青年,留学日本时穷得连饭钱都凑不齐,还是陈仪慷慨解囊,每月寄钱资助他读书。 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 陈仪不仅资助汤恩伯学业,还把自己的外甥女黄竟白许配给他,甚至在蒋介石面前推荐,让汤恩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连长步步高升,后被提为上将。 要说两人关系,陈仪对汤恩伯是亦师亦父,汤恩伯也称其为恩师,义父,还曾跪拜表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老!” 听起来,“父子”情深,感天动地。可惜,后来发生的一切,颠覆了这一切感动。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尾声。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接连告捷,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岌岌可危。蒋介石被迫“下野”回到老家奉化。 另一边,陈仪已然不想继续再打内战。他担任浙江省主席时,家乡百姓连年遭受战火摧残,心中早有打算:趁着局势还未恶化,与我党谈判起义。 然而,陈仪手中并无兵权,仅靠一个保安特务团,根本无法实现起义计划。 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手提拔的义子汤恩伯此时正掌握着南京、上海、杭州三地的重兵,若能联合他共同起义,便能保住百万百姓的平安。 陈仪写下亲笔信,委托外甥丁名楠亲自送往上海。 这封信里,字字句句皆是恳切,他全然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成了他的“催命符”。 丁名楠带着信赶到上海,汤恩伯亲切接待,口口声声称:“恩公的话太好了,我一定顺应潮流。” 还保证过几天便去杭州与陈仪面谈起义事宜。 丁名楠回到杭州,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陈仪。陈仪大喜过望,觉得局势即将柳暗花明。 然而,十天过去,汤恩伯迟迟没有动静。陈仪又派丁名楠去上海,结果还是空口承诺。 与此同时,汤恩伯却将信的内容拍成照片,交给何应钦,原件则由毛人凤转转交给蒋介石,以此表忠心。 蒋介石得知陈仪的起义计划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撤去陈仪的职务。 汤恩伯的背叛,不仅将陈仪推向绝境,更暴露了他自身的两面性。 他对陈仪假意周全,暗地里却谋划将陈仪彻底扳倒。可以说,汤恩伯这一决定,注定了他在历史上的不光彩地位。 1949年2月17日,浙江省政府突然宣布改组,陈仪被免职。 尽管如此,陈仪仍然相信汤恩伯不会对他不利,甚至对外甥丁名楠的警告置若罔闻。他坚信:“汤恩伯再坏,也不敢背叛恩义。” 几天后,汤恩伯邀请陈仪前往上海“避祸”,并承诺帮忙安排去日本的船票。 陈仪满怀希望,踏上前往上海的列车。他哪里知道,这次旅途,将成为他人生的终点。 抵达上海后,汤恩伯表面一派热情,实际上早已将陈仪要逃的消息透露给了蒋介石的特务机构。 那一天,陈仪从寓所被强行押走时,大声痛骂:“忘恩负义的东西,他也多活不了五年!”话虽愤怒,却掷地有声。 陈仪被秘密押往台湾,关押在基隆监狱。面对审讯,他态度坚决,拒不认错,始终坚持自己的起义是为百姓考虑。 1950年6月18日,陈仪在台北刑场从容就义。他走向刑场时高喊:“人死,精神不死!”。 陈仪的死,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个人的悲剧。他的起义初心未改,却因信错人而付出生命代价。 历史终究会审判背叛者。汤恩伯在京沪杭战场惨败,狼狈逃往台湾。尽管蒋介石仍任命他为“战略顾问”,但他在军中早已失去声望。 1954年,汤恩伯在日本突然去世,年仅53岁。他的一生,将永远受到世人唾弃。 参考信源:陈仪悲歌 浙江省档案馆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