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网上却泛滥着一种今不如昔的言论。为什么过上好日子了,反而不满意了?这里面原因复杂,其中最常见的是因为贫富差别所造成的心理失衡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人不患贫而患不均,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性。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英以及统治阶级就深谙此理。 在群体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竞争意识。就好比一群羊遇上了狼,作为个体生命的羊,不需要比狼跑得快,但必须比其他羊跑得快,只有这样才能活命,可见竞争意识来自原始生存环境。 在群体社会中,竞争生存意识会派生出一种平衡心理。当大家都住土屋草房,穿补丁衣服,吃地瓜干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一样,因此,心理是平衡的,不会产生不满情绪。当你盖上了瓦房,别人盖上了楼房;当你住上了两室一厅,别人住上了别墅,当你开上了奥拓,别人开上了奥迪……虽然你的生活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心情并不愉快。 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仅来自个人境遇的改善,更重要的来自与他人的比较。如上所述,当同事或者老乡骑自行车,你开上了奥拓,你觉得很有面子,心情很好;当他开上了奥迪,你还开着奥拓,你还会有好心情吗? 按道理来说,别人吃什么饭,住什么房,开什么车,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这种表面上的没有关系,实际上对心情的影响极大,并且,越是熟悉的人,这种影响就越大。这种负面情绪,根源来自人性的弱点,而前三十年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使得这种人性的弱点,得以发扬光大。 在网上散布今不如昔言论的,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或者对当下的腐败现象,痛心疾首,或者向往过去那种没有压力的“大锅饭”生活,也有极少数过去拥有特权的人,因如今成为平常人而心有不甘。 实际上,那些宣扬今不如昔言论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真的认为过去比现在好,而是通过为过去唱赞歌,来否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真要让这些人回到过去那种缺吃少穿的生存环境,他们肯定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