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夺天下,当他看到秦宫破壁残垣,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就是人在发达了之后,如果不回乡显摆一番,就好比在夜里穿着华贵的衣服,谁都看不到你,也就没人知道你发达了。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早年看到秦始皇东巡时的车队,排场气派得很,因此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项羽的这句话被人认为很有抱负,但是却并不完全,也有可能是项羽只喜欢秦始皇的这种排场。 为了能够取代秦始皇,项羽率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起了一个十分霸气的名字叫“西楚霸王”。 在成为西楚霸王后,项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炫耀一番,让别人都知道我项羽发达了。 项羽的这种虚荣心还真不是个例,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陈胜、韩信都是这样的人。 陈胜早年给人种地的时候,曾经对小伙伴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富贵,不相忘。” 意思是,等到将来有一天我发达了,不会忘了兄弟们。 当时大家都不相信一个给人打工的陈胜能够成为大人物,要说陈胜还真有两下子,后来谋划了反秦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并建立了张楚政权,然后自称为王。 见到陈胜发达以后,当初那些跟他一块种田的小伙伴知道后纷纷前来投奔。 按理来说,陈胜就不应该搭理他们,自己在起义的时候,这些人不来帮忙,现在自己支棱起来了,就来蹭吃蹭喝。 陈胜也算顾及同乡的面子,很是照顾他们,结果一个同乡却不识好歹,开口闭口叫陈胜的小名,还把陈胜早年偷鸡摸狗的事情大声讲出来,这显然是让陈胜没了面子,于是将这个人杀了。 项羽身处的江东(江淮)地区,是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圈,后来被楚国吞并,我们都知道秦人凶悍,但是吴越楚文化也不好欺负。 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在伐越的时候因受伤而死,阖闾就要他的儿子夫差报仇,夫差打败越国后,俘虏了勾践,对勾践进行了百般羞辱。 勾践于是选择卧薪尝胆,一直等到夫差北上时,偷袭吴国,复国成功。 在吞并了吴越两国后,楚国则显得更为彪悍。 楚国有多猛,春秋时期各国都称什么公,只有楚国最早称王,也是最早敢和周天子叫板的人。 在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时,楚国是反抗最激烈的,正因为如此,扛起反秦大旗的也是楚国人。 项羽对秦国的反抗,也充满了地域的复仇性。 正因为如此,项羽反秦的过程中,屡屡出现屠城、杀降的情况。 相比于项羽的报复,刘邦则显得十分会收买人心,刘邦之所以能够最早进入关中,就是因为刘邦向秦人许诺,只要自己接收了关中,就可以避免项羽那样的杀戮。 即使最后项羽撵走了刘邦,占据了关中,却依然没有收服关中百姓的心。 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规律来看,唐朝以前一般是自西向东统一,唐朝以后一般是自北向南统一。 在项羽那个时期,正好是东西政治格局,秦汉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然后一统天下,假如当初项羽能够留在关中,则在以后的争霸中占尽优势。 但是项羽因为地域文化因素,从心理上对关中之地产生排斥,他更希望能够回到家乡炫耀一番。 这种虚荣心的代价是巨大的,尽管他也十分清楚关中之地的重要性,也对刘邦早有防范,但是刘邦还是来一个暗度陈仓,占据了关中,并很快形成了秦国统一之前的体量,形成了与项羽争霸天下的根基。 在楚汉战争进入拉锯战的时候,项羽也是赢的面大,即使是到后期,项羽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处境很差,但是依然还能坚持一阵子,也许等到援军到来还能东山再起。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却让部队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羽和士兵听到后十分吃惊:“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刘邦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很快,项羽的部队便丧失了斗志。 随后,项羽率部下八百多人,连夜突围,逃到乌江,却没有选择渡江,而是选择自刎而死,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从客观因素上来说,项羽那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四个二带俩王的牌都打输了,想让他继续来一局,他早已没有了那一份信心。 当然,从项羽的性格来说,喜欢衣锦还乡的人,自然是极为虚荣的,现在兵败逃回江东,那些跟随自己出征的江东子弟都已经没了,自己又如何面对得了江东父老的责骂呢? 有人说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是因为性格上存在很多缺点,我倒是认为恰恰项羽的身上存在很多人性的光环,所以才会失败,胜利永远都会属于刘邦,但是没有人会喜欢跟刘邦这样的人做朋友。
垓下的时候项羽哪儿来的援军?陈下之战项羽的几大护卫军团已经全部被刘邦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