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汉武帝一共在位54年,却花了44年时间来攻打匈奴,汉武帝为何一定要揪着匈奴不放呢? 公元前133年,匈奴首领军臣单于得知马邑有大量的财物,因此亲率10万大军前往马邑,等到大军来到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后,发现沿途有牛羊在吃草却没有人放牧,立刻下令撤退。 在匈奴人俘获了汉军一个小官后才得知,汉军在马邑附近埋伏了30余万大军,一旦匈奴人到达马邑后,一定会遭遇埋伏。 在这个事件中,汉匈双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却像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样,彻底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关系,双方随后不久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争中。 让人不理解的是,这场旷世大战的主导者和发起者并非匈奴,而是汉武帝,因为大家都知道,匈奴人是身处贫瘠地区的草原,而草原对中原王朝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匈奴人又擅长作战,汉朝攻打匈奴,即使打赢了,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死磕匈奴不放,将半生精力都用在了打匈奴上呢? 其实匈奴是在北方草原活动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政权一直势同水火,在战国时期,匈奴就经常侵犯中原领土,当时的赵国就经常与匈奴发生征战,但是当时匈奴的战斗力并不强,并赵国一个国家压着打。 然而在秦朝一统中原后,匈奴却突然发展强大起来,究其原因,大概是秦朝修建了长城后,使得游牧民族无法小规模南下掠夺,只得联合起来,在秦汉之间,匈奴冒顿单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 楚汉相争时,由于中原政权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在汉朝建立后,匈奴人经常南下侵扰,甚至与汉朝的异姓王韩王信勾结起来攻打汉朝。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伐叛将韩王信,却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围困起来,史称“白登之围”,汉高祖于是采用陈平之计,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阙氏才得以突围。 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都要送给匈奴大量的财物,才能换取边境的安宁。 然而匈奴人并不满足于此,不但经常骚扰汉朝边境,还曾对吕后进行过骚扰,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时,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求爱信,在信中说自己是单身,吕雉是寡妇,不如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算了。 对于冒顿单于的这个行为,樊哙当即十分愤怒,请求率兵前去攻打匈奴,即使如吕后一般心狠手辣的人,面对这种挑衅也忍了下来。 汉匈关系也一直靠和亲政策来维持,一直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汉匈双方的力量发生了逆转。 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大臣王恢建议汉武帝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当然敢于主战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大臣都倾向于继续之前的和亲政策,然而汉武帝力排众议,最终下定决心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 为什么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对匈政策呢? 除了上面讲到汉初以来遭受的屈辱外,最大的原因是汉武帝上台后,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儒家文化讲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尊王攘夷,天下一统,并利用董仲舒推出了君权神授的学说,告诉天下的百姓皇帝的权力是神赐予的,是不容冒犯的。 然而匈奴每一天都在冒犯,如果汉武帝还是采取之前的汉匈和亲政策,那么就无法彻底推行儒家的学说,从而也无法巩固君王的统治。 如果是在汉初时期,估计就是汉武帝也会选择隐忍不发,但是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的实力已经超过匈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不对匈奴开战,那就是把麻烦留给了后代。 汉武帝的第一个太子刘据生性温和仁厚,因此常常劝谏汉武帝不要连年征伐,汉武帝就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我如果不为汉家订立制度,后代将没有东西可以依鉴。这些武力上的事情我帮你做了,你就可以做一个太平天子。” 当然,正如很多反对汉匈开战的大臣所预料的那样,汉匈开战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对匈作战,劳民伤财,却并未彻底消灭匈奴,只是削弱了匈奴的实力而已,很多批评汉武帝的人因此说汉武帝穷兵黩武,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 从长远上来看,虽然汉朝的经济打得快要崩溃了,但是匈奴也没有好哪去,后来的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一部分融入到汉民族中来,一部分被打得没有落脚之地,最终选择西迁。 其实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峙情况来看,双方互有压制,一旦压制不住,必然是农耕文明的一次毁灭性打击,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武帝选择主动出击,确实是打出了汉朝几百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