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高发,除抗流感“特效药”外,中成药也备受关注。“出现感冒症状就给孩子吃藿香正气水和小柴胡颗粒,感觉葛根汤最有效。”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家里常备药还是以中成药为主。不过记者注意到,当下市民对于服用中成药仍存在诸多误区,记者邀请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黄雅菊给予指导。
学会看舌苔,四种证型对症用药
专家指出,对于明确诊断为流感的患者,首选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这类药物能够针对流感病毒发挥直接作用,但其起效需一定时间。在此期间,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可加快症状缓解。
“临床上,我们遇到很多患者一出现感冒症状,啥都不管,家里有啥中成药就吃啥。”黄主任表示,中成药讲究辩证使用,“目前这一波流感,根据中医证型,病人中常见的有4种: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夹湿型、风寒夹痰饮型。”她指出,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舌苔,“风寒舌苔偏白,风热舌苔偏黄。”针对不同证型,选择对应的药物如下:
1.风寒型
症状:怕冷明显、舌苔白、有低热。
用药:葛根汤、麻黄汤等。
2.风热型
症状:发热较重、怕冷不明显、舌苔黄。
用药:小柴胡颗粒、蓝芩口服液、十味龙胆花胶囊等。
3.风寒夹湿型
症状:发热、怕冷还伴随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轻微腹泻,舌苔白腻。
用药:藿香正气水或胶囊。
4.风寒夹痰饮型
症状:发热、怕冷、咳嗽有痰,舌苔白滑。用药:小青龙汤。
提醒一:中成药不建议随意叠加使用
近日,50岁的张先生因发热、乏力自行服用蓝芩口服液及抗生素等药物,但症状未见好转,最终前往医院就诊。“患者虽然意识到自己发热,却并未测量体温,还自行服用了多种药物,包括常见的感冒退烧药。当他在门诊测量体温时,体温已高达39℃,”黄雅菊主任中医师说,“最直观的是,他的舌苔发白,属于风寒型感冒,用药也完全不对症。”
对此,专家提醒,中成药通常是针对特定证型设计的组合方剂,叠加使用可能造成成分重复或证型冲突,对缓解症状可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提醒二:舌苔“由白变黄”用药需调整
若舌苔颜色有变化,如由白转黄,可能表明病情由风寒型向风热型发展,用药需随之调整。黄主任强调,通常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多伴随基础病,自行判断用药不容易对症,“服用中成药后,如果症状未在两三天内改善,甚至出现加重趋势,如发热持续、咳嗽加重、体温升高等,需及时就医。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的患者,部分病毒感染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如病毒性肺炎或下呼吸道感染。”
提醒三:小儿发热,不主张用藿香正气水退烧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使用藿香正气水敷肚脐给孩子退烧”的方法。因为不用口服用药,部分家长尝试后感觉效果不错,但有人“踩坑了”,“孩子不仅烧没退,还出现腹泻等症状。”黄雅菊表示,藿香正气水常用于防暑祛湿,适用于部分流感患者,但并不主张用于敷身退热,“藿香正气水内含酒精,可能擦拭肚脐时,酒精挥发能带走一点热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皮肤娇嫩,尤其是肚脐处,会造成一定的刺激,“而用于退热效果也不大。”儿童发热,可选择常见退烧药如美林,但若发热持续,需立即就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梦航
校对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