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一名英国男子带着一幅中国古画,进了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接过画研究,说这画不值钱,给了男子25英镑将画收购,男子欢天喜地的走了,而工作人员在男子走后高兴疯了:我们捡了一个天大的“漏”啊! 中国书画,特别是古代名家真迹,在西方艺术市场上一直是个"香饽饽"。从19世纪开始,西方人开始对神秘的东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欧洲的贵族名流到中国旅行,总喜欢带些字画回去,作为谈资和装点门面的摆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他们开始对中国书画的审美情趣有了更多的了解,欣赏中国艺术的空灵飘逸、意境深远。很多博物馆也开始大量收藏中国书画,其中不乏真正的稀世珍品。 大英博物馆就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博物馆之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从先秦到近代的各个时期的中国书画精品,件件都是国宝级的瑰宝。这其中既有皇家旧藏,也有当年西方收藏家慧眼识珠淘来的孤品。 然而在鉴藏购藏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笑话。毕竟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门外汉对艺术品价值的认知有限,稀世珍宝被当作廉价货售出的事也是有的。这背后,既有买方的狡黠,也有卖方的无知。 在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书画一直是竞相追逐的对象。每每传世名作现世,都会引来各路藏家竞相角逐,叫价频频刷新纪录。那些真正的稀世珍品,身价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让人惊叹不已。 当然,鱼目混珠的事情也是不少。毕竟鉴定古代书画是门玄学,需要多年的积累和眼力。不少人图便宜买了赝品,回去後悔不已。但也有运气好的,意外淘到宝贝,赚得盆满钵满。古玩收藏,有时就是个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买卖。 1902年的一天,一位英国男子怀揣着一幅他认为不怎么值钱的中国古画,走进了大英博物馆。他想把这画卖给博物馆,换点钱花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过画仔细端详,发现这竟然是一幅稀世珍品。 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一脸淡定地告诉那位男子,这画看着像仿品,不值什么钱。男子一听,顿时没了兴致,觉得自己真是捡了个破烂。双方讨价还价了一番,最后博物馆出价25英镑将画收购。 男子虽然有点不甘心,但一想到无非就一幅旧画,25英镑已经不少了,就痛快地同意了。他拿着钱欢天喜地地离开了博物馆,觉得自己赚了一笔。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则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这可是一幅价值连城的珍品啊!他们凭借专业的眼光一眼就识出了画的价值,但却装作不知情的样子,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画。这一举动堪称博物馆收藏史上的一次壮举。 他们迫不及待地把画清理修复,送去鉴定。结果一出,众人欣喜若狂。这竟然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的一幅传世佳作,价值难以估量。要知道,傅抱石可是新文人画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可是凤毛麟角。 鉴定结果让这幅画身价倍增。博物馆决定把它作为镇馆之宝,永久收藏。工作人员们畅想着这幅画会给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声誉,以及源源不断的参观者。他们为自己的慧眼独具而自豪不已。 消息传开后,那位卖画的男子悔不当初。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竟然是一块宝。25英镑的价格简直是白送啊!他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把宝贝送人了呢? 但世上哪有后悔药可吃。买卖已成,再想反悔也来不及了。男子只能在心里默默懊恼,暗骂自己眼拙。 而博物馆这边却乐开了花。他们不仅以低价买进了珍宝,还挖到了一个大新闻。这个故事经过媒体的报道传遍了整个欧洲,博物馆的名气大涨。大家都盛赞博物馆工作人员鉴赏能力高超,运气也超好。 从此,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更加声名鹊起。全世界的東方艺术爱好者,都慕名来参观这幅惊世传奇的画作。人们感叹中国古代艺术的神奇魅力,也感叹冥冥之中的缘分际会。这幅画跨越了时空,以如此奇特的方式来到了大英博物馆,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能以低价收购这幅珍贵的中国古画,除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眼光和运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博物馆在中国艺术品收藏方面有着深远的布局和雄心。早在19世纪初,大英博物馆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中国文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馆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购买,其中就包括不少珍贵的书画。随着馆藏中国文物的增多,大英博物馆在西方学界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对中国艺术品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深知中国文化的伟大和深邃。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品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追求。
傅抱石是宋代的吗,瞎写
起诉呀!为什么不起诉?不就是为了洗白贼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