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陆陆续续有十几名县城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了我们村里。其中,有5名知识
慧兰科普说
2025-01-08 13:39:06
上世纪七十年代,陆陆续续有十几名县城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了我们村里。其中,有5名知识青年被安排到村民办学校当老师。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激情,文化水平也比本村的民办教师高。在村里给学生上课,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好几位知识青年还带过我的课,我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名漂亮的女知识青年。
七十年代末,可能是有了新的政策,他们陆续回城,被有关部门安置。但都是安排在棉纺厂,汽配厂,百货公司、药材公司等工商企业。当时,这些企业很红火很兴旺,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不错,很是让人羡慕嫉妒的。我那个班主任老师,被照顾上了技校,后安置在有线电厂(生产电话机)工作。不知道当年他们为什么不下决心拿起书本去复习功课,参加大学中专考试?也许是觉得直接参加工作更现实更美好吧?
时光流转,到了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社会发展变化很大,过去令人羡慕嫉妒的国有工商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都改制了,这几位知识青年都下岗了。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困难。退休了,养老金也只有3000元左右。而那些参加考试,考上大学中专的知识青年,大都成为了机关单位的干部和事业单位的骨干,退休后待遇特别的好。在村学校当民办教师的,也通过考试,几乎都转了公办教师,后来搞文凭评职称,退休养老金都有七、八千元。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选择大于努力。年轻时的选择关系到后几十年的运势和命运,把握好机遇,才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