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飞翔说健康 2025-01-08 16:17:48

吴茱萸汤

中医方剂名

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用量

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重要文献摘要

①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1

②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1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23

纠错

参考资料

[1] 张仲景 · 《伤寒论》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9年8月

[2] 邓中甲 · 《方剂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1年9月

[3] 汪昂 · 《汤头歌诀》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7年9月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5-01-10 00:11

    [赞][赞]

  • 2025-01-10 00:01

    吐沫无分多少,而且不是从肺里来,就从口中来那种,吃一次就准,我试过还不是汤剂是丸,几乎就不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