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有人拿着报纸找鱼贩王光尧: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了 1949年10月,身为青海军区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军长的王尚荣,正在西宁率部与军阀马步芳展开斗争。 王尚荣,原名王尚寅,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石首县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小时候,他家境贫寒,无力供他读书,年幼的王尚荣只好辍学在家帮衬家计。 1930年,王尚荣15岁,正值"三湾改编"时期。在共产党的积极发动下,湖北石首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少年王尚荣出于对旧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毅然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 年轻的王尚荣以过人的勇气和果敢很快在石首当地的青年团组织中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团的各项活动,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上级的赏识和群众的信任。1931年,年仅16岁的王尚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王尚荣更加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他白天下乡宣传党的政策,晚上秘密串联进步青年。1931年底,贺龙领导的红三军来到湖北石首,王尚荣又加入了这支英勇的队伍,从此走上了一条崎岖而光荣的革命道路。 在红三军,王尚荣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他吃苦耐劳,勇敢机智,多次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1933年,18岁的王尚荣已是一名久经沙场的骁勇战士,被任命为营参谋长,成为红军中少有的年轻指挥员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王尚荣所在部队担任掩护中央红军的重任,转战湘鄂川黔,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周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红军将士发扬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长征途中,王尚荣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强渡乌江时,他率先跳入湍急的江水,带领部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飞夺泸定桥时,他又是最先突破敌人防线的勇士之一。爬雪山、过草地,他和战友们互帮互助,以坚定的革命意志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尚荣率部开赴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1939年,24岁的王尚荣已是一名经验丰富、才能出众的年轻将领,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大名鼎鼎的贺龙将军并肩作战。 在王尚荣投身革命的漫漫长路上,他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军人一样,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和奉献。为了革命胜利,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王尚荣当年加入红军不久,原本按照党组织的规定,是要向家里挂"隔离信"的,即革命者应当与旧社会划清界限,包括与亲友暂时"隔离"。但王尚荣舍不得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要求组织能网开一面。领导经研究后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要求他改名换姓,今后彻底与家里"断绝关系",以免连累亲人。 王尚荣含泪割舍,化名"王尚荣",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他再也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因为生怕被敌人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牵连家人受到迫害。在那个血雨腥风、生命如草芥的年代,这是革命者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跋涉,敌人在前方阻击,身后又有追兵,可谓危难重重。一个个红军战士倒下了,或牺牲,或掉队,部队的数量锐减。作为指战员,王尚荣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陷阵,鼓舞士气。 在一次战斗中,王尚荣腹部中弹,鲜血直流。由于条件太差,没有做手术的条件,医生只能简单包扎。但王尚荣不顾伤痛,拄着枪杆坚持战斗。战士们看在眼里,心疼不已,但更多的是钦佩。指挥员都如此拼命,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就这样,在王尚荣等指战员的带领下,这支英勇的队伍一路披荆斩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抗战期间,王尚荣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在一次战役中,部队被日军重兵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千钧一发之际,王尚荣挺身而出,带领敢死队突出重围,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撤退。这一仗,王尚荣身负数弹,几乎就要牺牲。但他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忍住剧痛,及时赶到大部队汇合。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时,王尚荣和战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少年来,他们就是为了这一天而战斗。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照亮了神州大地,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对千千万万的革命军人来说,革命的胜利,也意味着阔别已久的亲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当王尚荣的父亲王光尧从报纸上看到儿子的名字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当年那个离家参军的少年,转眼已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了。父子分别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如今终于可以相见了。 1950年,王尚荣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乡亲们夹道欢迎这位家乡的骄傲,老泪纵横,几度哽咽。王尚荣和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烫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这一刻,所有的辛酸苦楚都化为无尽的欣慰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