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好公司为什么都不做计划? 岁末将至,各个公司都按惯例开启了制定计划的流程

问春看生 2025-01-09 07:46:30

年底了,好公司为什么都不做计划? 岁末将至,各个公司都按惯例开启了制定计划的流程。计划似乎是企业前行的导航图,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资源配置以及目标设定。然而从一些深刻的理念以及诸多实际案例来看,过度依赖计划往往很难让一家公司成为伟大的存在。这一点在ChatGPT的研发以及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都能找到印证。 ·一、计划可能掩盖未知领域的创新机遇。ChatGPT的出现被认为是不亚于工业革命的一场变革,而它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意外与探索,并非是按照既定的详尽的计划一步步实现的。 在研发它之前,其研发团队尝试了很多人工智能方向,进展却十分缓慢,甚至一度陷入僵局。就如同人类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创新一样,往往是意外所得那些成为创新"台阶的元素,在起初很难被分辨出来。例如电子管成为计算机的关键基础,自行车的链条等元素助力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这些都是在当时未被提前规划却意外发挥巨大作用的因素。 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仅仅依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按部就班,就很可能错失那些隐藏在未知领域里能带来重大突破的创新机遇。因为计划往往是基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制定的,很难涵盖那些完全意想不到的可能。 以ChatGPT研发过程中的图片孵化器实验为例,起初只是进行简单的图片杂交,随机生成图片经过数百代的随机演化,出现了如骷髅头、蝴蝶水壶等各种各样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图片。但当加入要杂交出特定目标图片(比如埃菲尔铁塔图片)这样的计划去筛选图片时,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再也没能生成想要的图片。 这说明在创新探索中计划所设定的目标函数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它可能会让企业局限在预设的框架内,错过那些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创新点。而伟大的公司往往诞生于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和意外收获之中。 ·二、计划容易产生目标的欺骗性。公司制定计划时必然伴随着明确的目标设定,可目标常常会带来欺骗性。通常人们认为目标函数能够衡量目标实现的进度,目标函数值提高意味着在靠近目标,但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就像在培养学生时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让学生去模仿过去优秀学生的样子,也就是将当前状态与最终目标对比,相似度越高就赋予目标函数越高的值。但其实并不能确定这样做就是真正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朝着伟大的方向发展。 在企业发展中也是如此,很多公司设定了诸如短时间内要占据多大市场份额,达到多少营收等具体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去配置资源制定策略。但往往越是执着于这些看似明确的目标,就越容易忽视那些当下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成为未来发展重要"台阶"的机会。 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如果只盯着短期的产品销量目标,可能就会忽略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而那些新技术起初可能并不符合当下的目标设定,却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颠覆行业成就伟大的关键因素。就像当初特斯拉看到交流电表面不稳定背后所蕴含的更大可能性,而爱迪生执着于直流电的优势,反而错失了交流电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样。 过于具体僵化的目标容易让企业在选择道路时出现偏差,最终偏离了真正能走向伟大的方向。 ·三、计划可能阻碍创新与探索的活力。企业在科研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方面,计划往往也成为了阻碍进步的因素。例如科研经费的发放通常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需要专家打分形成共识来决定经费去向,看似公平合理。可这种基于现有共识的流程往往会扼杀那些更具潜力的创新想法。 因为那些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就如同有趣的"台阶",往往与当下学术界行业内的共识毫无关系,很容易被忽视甚至否决。就像在癌症研究陷入困境时,医生们按照常规套路研究癌症走进了死胡同,反而是物理学家从不同的基础层面介入,才揭示了癌症更深层次的秘密。 如果企业在创新项目上也完全按照既定计划和已有的目标框架去筛选支持,很可能错过那些能带来变革性成果的项目。而伟大的公司往往是敢于突破常规计划,给创新探索留出足够空间,去尝试那些看似不符合常理却充满潜力的方向。 ·四、计划易导致内耗与批判主义氛围。在公司内部如果过度强调计划和目标,容易让员工陷入一种内耗的状态。当员工心里时刻想着要去,达成公司设定的具体目标。一旦感觉自己的工作进展与目标有差距,就容易陷入自我批判,如同很多年轻人陷入不断批判自己的思维中一样。 而且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氛围还容易滋生批判主义,大家站在所谓的"上帝视角"去评判某个项目某个决策是否符合目标,而不是积极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而真正伟大的公司需要的是一种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氛围,员工能像寻宝者一样对新奇有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积极去尝试不同的做法,哪怕暂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也愿意去积累那些可能成为未来发展"台阶"的经验和成果。 例如谷歌公司就鼓励员工拿出一定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也就是著名的"20%时间"政策,很多创新成果比如Gmail等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诞生的,而非严格按照公司既定的业务计划去执行的结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