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彤彤的历史时光谈过去 2025-01-10 11:19:02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知15年后,德国才知道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1.4.26美日德长期垄断,德国要价3.5亿!中国用15年把盾构机做到第一) 谁能想到,如今在全球基建市场呼风唤雨的中国盾构机,曾经被德国厂商狠狠“宰”过一刀。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的“冤大头”如今成了“领头羊”,这背后的故事比爽文还精彩。 时间拨回到1997年。彼时,中国基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急需一台能快速掘进的利器——盾构机,这玩意在当时堪称工程机械界的“黑科技”。 全球来看,会这项技术的国家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只能硬着头皮去求人。而德国一家厂商“闻着味就来了”。开口就是3.5亿人民币一台二手货,而且还是那种“爱买不买”的傲慢态度。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终中国以7亿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两台二手盾构机。这笔钱,在当时足以买下一条中等城市的商业街,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抢钱,但中国别无选择。 买到盾构机只是第一步,更让人憋屈的还在后面。德国专家来华维修,日薪高达3000美元,堪比“行走的印钞机”。维修地方居然拉起了隔离带,不让中国员工靠近,生怕技术会外泄。 德方对于图纸上哪怕微小的设计差错,都索要每天一万的修改费用,这明显是在耍弄我国工程师。但面对着技术的限制,中国工程师心里挺没底的。 2002年,“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被纳入国家“863计划”。一支18人的研发队伍,肩负起打造国产盾构机的重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盾构机就像工程机械中的“顶梁柱”,它由三万个零件组成,控制点更是超过两千个。 这可是个对中国来说从头开始的大挑战。没经验不可怕,那就从头开始学;没技术也没关系,那就自己动手搞研发,中国工程师靠着那股韧劲,毅然踏上了不易的“盾牌”研制之路。无数个日日夜夜,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工程师们埋首图纸,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12年,成都地铁工程成为国产盾构机的“试金石”。在与进口设备的正面交锋中,国产盾构机以碾压式的优势胜出,性能更优,价格却只有2500万元,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这一仗,打出了中国盾构机的威名,也打醒了那些曾经傲慢的外国厂商。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那个趾高气扬的德国厂商,如今已经因为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倒闭。中国制造实现“后来居上”:如何从追赶者变成领先者如今,中国盾构机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出口至30多个国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这15年的逆袭之路,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封锁技术并不能阻止中国前进,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心。 曾经,中国是盾构机领域的“小白”,不得不忍受外国厂商的“敲竹杠”和技术封锁。如今,中国成了盾构机领域的“霸主”,让曾经的“老师傅”们刮目相看。这不仅是某个行业的成就,还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增强。 中国制造正在用实力证明,谁要是小瞧中国,迟早要付出代价。中国盾构机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弯道超车”,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工程师的努力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相当大。这是国产盾构机发展的天然“土壤”,正是因为有了市场的“试炼场”,国产盾构机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再者,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国从最初的原料到零配件,再到最终的成品制造,已经完全能够自己搞定,这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最后,中国还注重人才培养。众多杰出工程师和工匠,为我国盾构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中国盾构机技术正日新月异,正朝着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向大步前进。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盾构机的远程控制和故障诊断,采用更环保的施工材料和工艺,提高施工安全性等等。中国生产的盾构机将不断迈向国际市场,助力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盾构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创新。这一点,真是实实在在的大道理,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稳占上风,关键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我们得清楚,中国造的盾构机在发展上还有点困难,比如技术得再创新,还得在国际市场上好好竞争。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最后,让我们向那些默默奉献的“造盾人”致敬!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中国盾构机今天的辉煌成就,他们的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工程师,为中国制造的崛起贡献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