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灾时,老百姓宁愿饿死也不吃蝗虫。百岁老人答:“一开始大家都吃,但灾大了,连烧火的柴火都没了,有人饿极了生吃蚂蚱,结果中毒,四肢僵硬,头晕眼花。” 信源:民间故事 那是一个干旱的夏季,天上的太阳似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田间的庄稼早已蔫黄,农人们祈盼着一场雨来解救田地。 可祈祷未果,蝗虫却如乌云般从天而降。村里年近百岁的老人王春柏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蝗虫遮天蔽日,飞过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连田埂上的杂草也无一幸免。 村民们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蝗虫毁掉所有的希望。饿肚子的日子接踵而至,村里的粮仓逐渐空了,村民们不得不开始挖野菜、剥树皮充饥。 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孩子们的哭声此起彼伏,老人们面容愈发憔悴。 一天,有村民无意间发现,蝗虫虽然可恨,但其身躯肥硕,仿佛蕴藏着大量养分。有胆大的村民便试着捉了一些蝗虫,用火烤熟后吃下。 出乎意料的是,蝗虫的味道竟然香脆可口,腹中的饥饿感也得到了缓解。 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庄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我们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蝗虫是天灾的象征,吃它们是不是会触怒神灵?”有村民忌惮地说。 “不吃蝗虫,我们就只能等死。连树皮都快吃光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名村民反驳。 争论最终以妥协收场。一部分村民开始捉蝗虫食用,他们将蝗虫去腿、去翅后,撒上一点盐,在锅中简单翻炒,再配上些野菜勉强果腹。 可吃蝗虫并未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随着蝗灾的加剧,庄稼全毁,连燃烧用的柴火也变得稀缺。为了维持生计,有些村民不得不生吃蝗虫。 一次,村里的刘大山饿得眼冒金星,抓了一把活蝗虫就塞入口中。 他咀嚼时只感到一阵腥臭味,随后咽下,竟也觉得饥饿稍稍缓解。然而,不久之后,刘大山便感到头晕目眩,四肢僵硬,最终瘫倒在地。 村里的郎中张老汉闻讯赶来查看,发现刘大山嘴唇发青,浑身抽搐。他摇头叹气道:“这些蝗虫身上带毒,生吃不得!”可此时,村民们已经饿得失去理智,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忠告?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那些吃了生蝗虫的村民,有的中毒而死,有的侥幸活下,却留下了无法弯曲的僵硬肢体。老村长王春柏见状,召集全村人商议。 “诸位,这蝗灾乃天降大祸,咱们不能再胡乱吃东西了。”王春柏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如果再这样下去,不用饿死,毒也会要了我们的命。” “可是,不吃蝗虫,我们还能吃什么?野菜没有了,树皮也啃光了。”一名年轻村民哽咽着问。 王春柏叹了口气,说道:“先不论吃什么,大家必须保持团结。咱们得设法捉些蝗虫,集中处理后再吃,千万不能生吃。” 于是,村民们在王春柏的带领下,开始制定更安全的食用方法。 他们用树枝点燃仅存的柴火,尽量将捉来的蝗虫烤熟,并用村里剩余的一点盐腌制储存。然而,蝗虫的数量终究有限,而饥饿的人却越来越多。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蝗灾的阴霾依旧笼罩着村庄。许多人因为饥饿和中毒相继死去,整个村庄仿佛变成了死寂之地。 王春柏坚持到最后,他将最后一口食物留给了年幼的孙子,而自己却瘦得皮包骨头。 临终前,他颤抖地握住孙子的手,喃喃道:“记住,不管再怎么难,都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希望。” 终于,雨季来临,天降甘霖,蝗虫开始消失。幸存的村民们重新翻种田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庄稼终于重新发芽。 多年以后,王春柏的孙子已长成一位健壮的青年。他时常站在田埂上,凝望着蓝天白云,想起那段苦难岁月。 他告诉村里的后生们:“祖父当年告诉我们,活下去才有希望。经历过那场蝗灾,我们才懂得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