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的一天,徐州东南方向的小路上,几个人带着一副棺材南下,里面装的是国民党中将黄百韬的尸体。 11月22日黄昏,蒋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带着25军副军长杨廷宴及少数卫兵,向吴庄的西北方向逃跑。 黄百韬边跑边对身边的杨廷宴等人说:“从枪炮声来看,邱清泉、李弥兵团距离我们不超过十里,只要能从包围圈出去,走不了多久就安全了。” 但实际情况却是,邱清泉、李弥兵团这时已停止前进,转而向徐州方向撤离。 跑了没多久,黄百韬气喘吁吁,身边的卫兵也逃散大半。黄百韬停下脚步,对杨廷宴说:“我跑不出去了,看来就这样了。” 黄百韬靠在一个柴垛旁,对杨廷宴诉说了他的三个不解,一是,为何让第七兵团留在新安镇,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失去了撤去徐州的机会;二是,在新安镇的两天,为何第七兵团没有架设浮桥,导致在撤退时,各部一片混乱;三是,李弥的十三兵团在碾庄修筑了工事,为何不留下和第七兵团抱成一团,反而在撤到徐州后,又转过头来东进救援碾庄。 黄百韬留在新安镇,是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指令,让等待从海州撤离的李延年部。向来服从的黄百韬,自然是不敢违令的。 十三兵团留下第七兵团,自行撤离徐州,除了李弥向来滑头,已经感到了不对劲外,也是执行刘峙的命令。 至于忘记架设浮桥,这可完全就是黄百韬的责任了,在大军云集之下,他身为兵团司令官,竟然不去关心撤退时的渡河问题,显然是重大失误。 据杨廷宴后来回忆,黄百韬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会后,突然拔出手枪自戕。等杨廷宴反应过来时,黄百韬已倒地身死。 枪声引来了几个解放军战士,由于黄百韬和杨廷宴逃跑时,都换上了士兵军服,当解放军战士问杨廷宴怎么回事时。 杨廷宴说:“死的人是我的哥哥,我们都是25军的火头兵。” 解放军战士不仅没有为难杨廷宴,反而进行劝说,杨廷宴见状便故意大哭说:“我哥哥这下死了,让我回去怎么给老娘交待啊。” 解放军战士信了杨廷宴的假话,让他去找附近的老乡,借个铁锹把尸体掩埋了。在解放军战士走后,杨廷宴去了一户农家,对老乡说:“我哥哥被流弹打死了,能帮我把尸体掩埋吗?” 老乡问了几句后,带着儿子,帮杨廷宴把尸体埋在一棵大树下了,杨廷宴做了标记后,匆匆离开。 杨廷宴逃到南京后,先去见了参谋总长顾祝同,讲述了黄百韬之死的经过,接着又去见了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 柳碧云去见顾祝同,让他派人把黄百韬的尸体运回。顾祝同本打算派杨廷宴带人去,毕竟尸体是他看着掩埋的,但杨廷宴坚决不愿意再回去。 当过黄百韬副官的李文正得知后,主动去见顾祝同、柳碧云,表示愿意前往。李文正找来黄百韬的朋友张进叶,两人到了徐州,雇佣了三个人,买了一副棺材,然后一行人按照杨廷宴的描述,在碾庄找到了掩埋地。 黄百韬的尸体早已腐烂,不过通过藏在衣兜的“来宾证”,还是确认了他的身份。这个“来宾证”是一个铜制的牌子,是蒋介石发给亲信将领的,持此“来宾证”,无须提前登记,可以直接进入蒋的官邸。 黄百韬的“来宾证”,编号是“17”,以他杂牌将领的出身,这个编号是相当靠前的。 李文正将“来宾证”藏在身上,和其他人把黄百韬尸体放入棺材后,向徐州东南方向走去,一路上,李文正谎称棺木内装的是他的外甥,在碾庄被打死,要运回老家埋葬,盘查的解放军战士询问后都没有为难。 到了蚌埠的五河县,由于过了河就是蒋管区,因此在船上,李文正说话不再遮掩。船公听在耳中,在船到河中间时,突然对李文正说:“棺材内装的至少也是个师长吧,要顺利过河,必须得加钱。" 李文正把身上剩下的十个大洋,都给了船公,船公嫌少不同意。李文正说:“我也没多余钱了,这样你只要把我们拉过河,我带你去领赏。再给你五十大洋,十几条香烟。” 船公很高兴的同意了,等过河后,到了蒋军驻地后,李文正叫来几个士兵,把船公打了个半死,先前给的十个大洋,也被拿走了。 接着,李文正联系顾祝同后,将装黄百韬尸体的棺木放到了火车上,运往南京。老蒋指示顾祝同,让参谋次长林蔚带着一众高级将领,在浦口火车站迎侯。 在黄百韬的葬礼上,老蒋下令追晋其为陆军二级上将,给予柳碧云十万金圆券的抚恤金。当时金圆券已开始贬值,但十万元尚算一笔巨款。可让柳碧云没想到的是,抚恤金的支付拖拖拉拉,等到手,已是一个多月后了,这时的金圆券,已然是形同废纸了。 黄百韬死后,留下的一儿(黄效先)一女(黄丽珍),被柳碧云带去了台湾。黄效先来到台湾后,竟然和一个名叫杨士荣的赌棍好上了,后来两人关系破裂,黄效先将杨士荣枪杀后焚尸。 犯下重罪的黄效先被判处死刑,柳碧云拿着黄百韬留下的“青天白日勋章”去找老蒋求情,,哭诉说:“效先犯下杀人罪行 ,理当严惩。但望看在他父亲的份上,饶其不死,为黄家留下血脉。” 老蒋特批将黄效先改判无期,后来又将其假释放。黄效先改判,引起不小的争议,老蒋不得不收回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以平息舆论。
1948年12月的一天,徐州东南方向的小路上,几个人带着一副棺材南下,里面装的是
报君知史
2025-01-10 22:12:07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