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会被骗,是没遇到合适的剧本。
最近演员星星被骗至缅北事件几乎霸榜热搜了。其实这几年一直都在关注一些诈骗的新闻,从“被困缅北的中科院博士”到“百万网红雅典娜被闺蜜拐骗到东南亚”,再到这几天的演员被拐骗、健身模特被拐骗、女生结伴泰国旅游被骗······这些还是在网络中可见性较强的事件,冰山底下更有无数家庭的惨痛遭遇。现实里我们也会听闻一些大学生被骗到东南亚的消息,比如某位师兄在高校里当辅导员,结果学生在暑假期间被诱骗到缅北,知道以后连夜跟院shu记去云南报案,费了很大劲所幸最后人找回来了。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真的谁都不能保证身边人会不会有一天就被骗了。23年、24年我都写过几条关于母亲被诈骗的wb长文,在提醒大家要警惕,不仅仅自己要警惕,还要跟家里亲近人强调。
翻了很多网络评论,就会发现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很多人还是会说“因为贪欲才会被骗”。深究一下这类话术,本质就是一种污名化,追求“完美受害者”,或者觉得有钱才会被骗,而现实中被骗的很多都是“没钱但想赚钱”的普通人,制造这种幻觉的行为不啻为“底层互斗”,或许正是骗子乐见其成的。实际上,诈骗犯也会用类似的话当作“中和技术”,合理化自己的犯罪行为,就像电影《孤注一掷》里陆经理说“不是我们坏,是他们(网赌诈骗受害者)贪”。但我们好像忘了一个逻辑前提,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机器,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有弱点无可厚非,这绝对不是可以诈骗别人、犯罪的理由。最新的诈骗手段都用上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了,谁都很难讲能够在技术加持的骗局中安然无恙。
或许有些要求太高,但我们需要的确实不仅是聚焦某一热点事件/某一受害者的悲悯与愤懑,还要有对社会心理的挖掘和抗争。写论述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老生常谈——个体该如何,社会群体该如何,企业该如何,国家立法该如何,万金油的框架无非是提供了一种多元主义的意识,不是单靠个体认知或者某部法律就可以杜绝诈骗的,请用一个非二元对立的、非线性而动态、设身处地的视角去看见、去感受,去理性评价,去保护自己和家人。
为什么总是骗一词轻描淡写呢?明明是有预谋的反人类绑架。骗你一万块和抢你一万块在法律上判决谁轻谁重?